二人走到了宮門外,便也互相告別。
姚廣孝的辦事效率很高。
到了次日,便有都察院御史陳昆上奏,為寧國府蹇義鳴不平。
此奏—出,立即引起了滿朝的警覺。
好端端的,如此上這一道奏疏,這顯然不是空穴來風,必定是蹇公在太平府遭遇到了某些為難的事,只是有些事,蹇公不便說,那麼自然是暗示某御史上奏。
寧國府的動向,一向是牽動人心,主要還是太平府那邊張安世辦的事太不像話了。
現在是同仇敵汽,這朝中十之八九的大臣,無一不是支援蹇公,希望借蹇公之手,徹底戳破太平府的所謂‘神話’。
這一道奏疏送上之後,文淵閣卻不好處理,擬票的時候,也只是請陛下裁決。
朱棣得了這份奏琉,不喜,直接留中。
留中的意思是,朕不願管,也不想管,關朕屁事,關你屁事。
可這不留中倒還罷了,一留中,反而加深了百官的焦慮。
很明顯的是,蹇公遇到了一些施政上的困難,需要朝廷解綁,蹇公要辦的事,必是仁政,這仁政不能實施,這還如何力壓太平府?
於是,有人急了。
次日,於是數十份奏疏,便猶如雪花一般,飄入了文淵閣。
而後,皇帝下旨,命廷議討論。
討論的結果倒是很順利。
大家都知道,張安世這個傢伙,是不講規矩的,他不按規矩來辦事,可蹇公卻是君子,君子行事,光明磊落,如此一來,君子必要吃小人的虧。
而要解決,就必須得讓君子可以辦事,也敢去辦事。
在這—面倒的態度之下。
最終,一封超出了所有人原先想要討價還你的大臣們所料想的旨意,終於橫空出世。
這份旨意一出,幾乎讓人覺得,這是朝廷要在南直隸設立兩個藩國。
不,某種程度而言,藩國還需按朝廷的律令行事,而寧國府和太平府,卻顯然在律令層面,也可自行其是了。
就這,居然還是滿朝文武一面倒支援的結果。
朱棣顯然更像是一個被大臣們所脅迫的角色,他先是留中,而後迫不得已地廷議,最後卻是選擇了妥協。
這一下子,莫說是胡廣看不懂,連楊榮也看不懂了。
胡廣倒是挺興奮的,對楊榮道:“楊公,我看……蹇公是要準備大刀闊斧,要有大作為了。”
楊榮·“.”
看著楊榮抿唇不語,胡廣奇怪道:“楊公為何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