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二百九十三章:人人有賞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九十三章:人人有賞 (3 / 5)

朱棣道:“賬目,朕看過了。”

“陛下……臣……”

朱棣擺擺手:“太平府是你非要去的,你去的好,你不去,朕現在還是傻瓜,還是糊塗蟲,還是昏君。”

這話說得很重。

嚇得夏原吉幾人,更是魂不附體,頭也不自覺的垂得更低了一些。

朱棣這時又道:“他孃的,他們佔朕的便宜,還要教朕說他們的好!”

張安世小心翼翼地看著盛怒中的朱棣,便道:“臣……在太平府……”

朱棣卻是打斷他道:“稅賦的事,你和朕說說。“

張安世只好道:“臣為了剪除白蓮教,所以……在太平府實施軍法,為了根除白蓮教的土壤,所以……斗膽……進行了一些施政的改變。知府衙門想要做更多的事,首先得有銀子,官府都沒有銀子,怎麼修橋鋪路,又怎麼建立學堂,怎麼加固河堤,怎麼救濟百姓?臣順著這個思路……去幹。”

“以往的時候,一些修橋補路的事,其實……各地的父母官,採取的都是一些請士紳們合作的方式,比如父母官出面,士紳們你幾十兩,我幾十兩,湊一點銀子,而後建個學堂。可臣到了太平府之後,卻發現……這些士紳,倒也願意樂善好施,官府若是想要讓他們資助,他們倒也肯拿出一點銀子來……”

頓了頓,張安世接著道:“可臣細細一看,卻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官府要求士紳辦事,所以對他們極力優待,而士紳們只需拿出一點銀子,便是可得一個善人的美名。恰恰又因為如此,他們仗著與官府關係莫逆的便利,藏匿土地,並且透過讓人投獻的方式,免去大量的稅賦,如此一來……他們不但做了善事,而且依靠這些,賺了數倍之利。”

朱棣認真地聽著。

張安世便繼續道:“臣當時就糊塗了,這不是開玩笑嗎?小民們要納稅,可有大量土地的人,官府卻是分文不取,每年拿出區區數十兩數百兩出來,施捨給官府,官府還得給他們送個積善人家的牌坊。於是……臣便在太平府,定了幾個規矩。”

“其一,是清丈土地,不把隱藏的土地都揪出來,官府就沒辦法做事,稅制不公平,就會導致可怕的現象。擁有土地越多的人,不必繳納稅賦,就會想盡辦法,增加他們的土地。而土地較少的小民,承受著稅賦,稍稍遇到了一些天災人禍,便不得不賤賣土地維持生計,這樣下去……如何了得,百姓們除了去信那白蓮教,真的沒有活路了。”

朱棣聽到此處,下意識地點頭。

楊榮等人,也漸漸回過神來,只是此時,他們決定裝聾作啞。

只見張安世又道:“清丈了田畝之後,便是攤丁入畝,以田地的多少來收繳糧稅,而不再是從前以人頭來徵收,如此一來,有地的繳的糧多,無地的便少。當然,這其中少不了的就是官紳一體來納糧……”

朱棣聽罷,繼續不斷點頭。

某種程度而言,明朝繼承的是元制,元朝的稅制是十分混亂的,混亂到什麼程度呢,那便是壓根就是瞎幾把的收,一度是包稅的方式。

到了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其實也沒有多少稅收的思路,雖然不敢玩包稅這樣的奇葩玩意,可因為百年來,也沒多少主管稅收的人才,所以便建立了一套十分粗糙簡陋的實物稅體系。

而張安世算是捋清了思路,他道:“陛下,稅收的本質,臣以為不過有二,其一:便是借用朝廷的力量,來平衡天下的軍民百姓,既不能教小民們被稅賦逼迫到無容身之地,也要教那些佔有優勢計程車紳納更多的糧,為朝廷所用。”

“這其二,便是朝廷需要開銷,就得有錢糧,若是財稅不足,官府竟連修橋鋪路,也需向人乞討,那麼這地方官府,到底是朝廷委派的父母官說了算,還是地方上的豪強說了算?財賦乃是天下一等一的大事,不可不察,如若不然,那麼朝廷和官府,便什麼事也幹不成了。”

朱棣連連點頭:“這麼多年,也只有張卿敢說這樣的話,只是……要徵收,只怕不易吧。”

“當然不容易。”張安世坦誠道:“所以臣這些日子,每日坐鎮知府衙門裡,不敢有任何的閃失,其中遭遇的問題,多如牛毛,而且臣並沒有擔任過父母官,對此甚為生疏,有的……也不過是一個思路而已。”

張安世在這裡頓了頓,才又道:“可是靠著這麼一個思路,想要變成實際,卻是比登天還難。好在,這太平府上下的官吏,深明大義,他們得知臣的想法之後,也願竭盡全力協助臣,若非是他們事無鉅細的為之效力,只怕……這事難如登天了。其中有同知高祥,夏糧開徵的時候,他幾乎日夜都在同知廳,要嘛就是去各縣巡視,幾乎腳不沾地,遇到了問題,不得不親自去處置,每日只能睡兩三個時辰,有時忙的吃飯的功夫都耽誤了。”

“還有李照磨,他主持風紀,也是嘔心瀝血,徵稅最難的,就是要讓人服氣,雖改了規矩,可規矩是一條線,倘若公平公正,照著規矩來,雖然許多人不服氣,可見官府一體同仁,卻也說不出話來。怕就怕,有的人徵的多,有的人徵的少,這便難免會被人詬病,引發爭執。所以,這官吏風紀,乃是重中之重,其中稍有疏漏,或者有官吏偏私,就要出大問題,在徵夏糧的過程中,李照磨處置了違規的官吏共計七十四人,不但大大的清除了往年的積弊,剔除了不少害群之馬,而且也大大的保障了徵糧的順暢。”

“至於下頭各縣的縣令,亦是極力配合,其中有蕪湖縣令周錦。蕪湖縣有不少的豪族,其中有不少……都和達官貴人們有關,可週縣令不畏強權,對於敢阻攔徵糧的,不問對方的身份,都一視同仁去處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