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二百七十二章:一樁天大的功勞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七十二章:一樁天大的功勞 (2 / 7)

這樣的人,往往有豐富的地方治理經驗。他們對於基層有著豐富的經驗,處理國家大事的時候,也能夠迅速做出判斷。

可到了明朝,因為廢黜了宰相制度,取而代之的乃是內閣制,尤其是到了永樂皇帝之後,內閣制開始逐漸成型。

而這些慢慢成長起來的宰輔們,採用的卻是另一種培養機制。

也即是所有成為內閣閣臣者,幾乎都起步於翰林院。在翰林院負責編修以及處理文書的工作,而後再一步步的成長為各部的侍郎、尚書,甚至連這一步,其實都可以省略,而是直接以翰林的身份入閣。

之所以如此,還是因為前車之鑑,因為借鑑了前人的教訓之後,皇帝們立即察覺到,那些起於州部的宰相,因為有著豐富的基層經驗,所以往往處理事務,雷厲風行,有著極大的主見。

不只如此,在一步步從州縣走到朝廷的過程之中,因為主政一方,所以也培植了大量的黨羽,這些黨羽隨著他們水漲船高,最終,這些人成為宰相之後,雖是經驗豐富,處理事務十分老辣,卻也執掌相權,甚至這相權,可以和皇帝抗衡。

明朝的內閣制,就解決了這個弊端,只可惜……凡事有利就有弊,雖然內閣制的閣臣,更多的只是宰輔,也就是協助皇帝的角色,可因為在金榜題名之後,立即入翰林院成為庶吉士、編修、侍講、侍讀學士……這一路下來,雖是對於朝廷的文書瞭如指掌,偏偏沒有任何基層的經驗。

十年寒窗苦讀,兩耳不聞窗外事,到了朝廷,也是關在翰林院這樣的溫室之中,對於地方事務,瞭解實在匱乏,即便可以透過一些詔書還有奏報來了解,卻沒有直接的感觸。

至少……大明的鄉間到底是什麼樣子,生態如何,他們是一問三不知的。

朱棣見楊榮等人不答。

便看向夏原吉:“夏卿也不知道嗎?”

夏原吉慚愧地道:“臣……臣聽說地方上有不少道門,但也沒想到,竟是……到了這樣的地步。

地方官假裝不知道,這是欺上瞞下,這其實也可以理解,而朝中諸公,他們可能是真的不知道。

他們對於鄉間的想象,可能更多是陶淵明似的田園牧歌。

朱棣深吸一口氣,臉色是越發的陰沉。

他繃著臉,站了起來,背起手,踱了兩步,惡狠狠地道:“當初元朝便先亡於明教之手,今日……這明教死灰復燃……”

他狠狠地撿起了奏疏,又狠狠地抽在了案牘上,罵道:“最可笑的是……這湖北布政使是怎麼說的?他一口咬定,這非明教,乃白蓮教……入他孃的,這改個名兒,朕就不認得它了嗎?”

說到這裡,他猛地看向站在一旁的張安世,沉聲道:“張卿,你也來了,伱來的正好,說一說你的看法。”

於是眾人的目光,便落在了張安世的身上。

張安世咳嗽了一聲,道:“陛下方才那一句,臣以為……頗有出入。這暴元非亡於明教,而是亡於自己,他們殘暴不仁,貪婪無度,是天下軍民百姓忍無可忍,方才紛紛揭竿而起,最終太祖高皇帝興起義師,最終才將這暴元徹底埋葬。”

“不過……白蓮教從宋朝開始,一直就不斷發展長大,數百年而不衰,蓋因為百姓困苦,無所依靠,且白蓮教又紮根於士紳和富戶之間,與之互利,譬如當初反元的明教骨幹劉福通,便出身於淮南的鉅富。又如當初紅巾軍的首領杜遵道,系元順帝時的國子監生,後為樞密椽吏。還有首領盛文鬱,也是元朝的進士。至於徐壽輝則是賣布匹的商賈,張士誠乃私鹽商,腰纏萬貫。即便是陳友諒,那也是縣吏出身。”

張安世頓了頓,接著道:“說一千道一萬,白蓮教之所以猖獗,既有朝廷施政不周密,百姓困苦的緣故。還有就是白蓮教的教義,既能蠱惑尋常百姓,同時又對士紳、巨賈投其所好,這些人在地方上,把持著地方的治理,既可借擁有的財富左右一切,又可借這白蓮教,來操縱人心。正因如此,何止是尋常百姓爭相加入白蓮教,便是這些人,也樂於被白蓮教所籠絡。”

朱棣聽罷,臉色更沉下去。

細細思來,當初明教的主要骨幹,還真絕大多數本就是地方上的地頭蛇,太祖朱元璋能從中脫穎而出,絕對算是一件奇蹟了。

朱棣踱步,皺眉道:“若是這般,那麼一切也就可以解釋了,朕這邊剛剛下旨,另一邊,他們便立即得知了訊息,東廠派出了人,還沒出京城,便立即遭到襲殺,那麼……可見他們是第一時間,便已得知了訊息,從容佈置。說來真是可笑,我大明專司偵緝的東廠,耳目竟還沒有他們靈通。”

朱棣沉吟著,看了眾人一眼,道:“諸卿以為,該如何看待?”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