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世不以為意,進入了明倫堂,也學著其他人的樣子朝胡儼行禮:“學生張安世,見過恩師。”
“張安世……”胡儼依舊面無表情,這個太子的小舅子,一個紈絝子而已,從前也來讀過幾日的書,不過很快就沒有來了。
當然胡儼也不在乎,此等皇親國戚和功勳子弟,大多本就是憑藉著祖蔭混吃等死,陛下命他在此開課講學,其實也不指望他們真正學到什麼本事,別給這南京城的百姓添亂便好了。
胡儼於是木然地點點頭。
從一開始,胡儼就好像一個木樁子一樣,似乎看不到喜怒,面上也沒有絲毫的波瀾。
等三三兩兩的少年來了十七八個,胡儼方才道:“時辰到了,應到三十九人,實至十七人……”
胡儼似乎並沒有因為缺課率過多而惱怒,依舊氣定神閒。
涵養,懂不懂?
這一屆學生,他是帶不動的。
涵養不夠,早就氣死了。
胡儼隨手撿起茶几上的書,道:“今日……依舊講一講《尚書》,尚書之中:侮慢自賢,反道敗德之意吧。”
胡儼宛如一個道德先生,似乎對於這些少年,最喜歡就是將四書五經之中關於道德的文章拿來講一講。
少年們一個個開始昏昏入睡。
張安世的眼皮子也開始打架。
直到一聲梆子響,張安世猛然驚醒。
似乎胡儼比張安世更加期待這個聲音,他道:“好了,下課。”
說罷,便頭也不回地踏步而去。
明倫堂裡頓時傳出歡呼。
一群少年各自尋覓自己相熟的人開始嘰嘰喳喳起來。
張安世也沒想到,自己在學裡居然頗受歡迎,立即有一群少年圍了上來,張安世憑藉著記憶,先是認出了一個小個子的少年張軏。
只見張軏道:“張兄咋今日來入學?”
這個張軏,在歷史上當然默默無聞,不過他爹河間王張玉,卻是永樂皇帝靖難時的名將,張玉在作戰之中,為了保護永樂皇帝而戰死,永樂皇帝大為悲痛,於是追封張玉為河間王。
張軏只是張玉的小兒子,他的兄長張輔,如今已是五軍都督府的指揮使同知,除此之外,他的姑姑則是永樂皇帝的貴妃。
不過這小子年紀還小,在學裡也屬於小輩,此時還最是推崇張安世這樣敢於逃學的人。
張安世笑呵呵地道:“入學當然是來讀書的,我要學好文武藝,做個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