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那時候的威廉華萊士還是一個跟英格蘭士兵一起廝混的蘇格蘭罪犯。。。。。。後來跟隨騎士查理隆迪在拉納克郡起義,後來又去加入了威廉道格拉斯的隊伍,而威廉道格拉斯被俘投降後,他才又帶人去找到了安德魯莫里。
看過電影《勇敢的心》裡面都應該記得威廉華萊士一戰成名的斯特林橋會戰。拿著竹竿拼騎兵的鏡頭讓人熱血澎湃。
但是不巧的是,這場戰役最高領導人並不是威廉華萊士,而是安德魯莫里。後者才是當時的德高望重的叛軍領袖,威廉華萊士在這這隊伍裡,算是打醬油的。(這麼說有點誇張,當時的蘇格蘭隊伍是兩人帶兵湊起來的,不過威廉華萊士不管是從名望還是到士兵人數,都是遠遠不如安德魯莫里的)。
而斯特林橋會戰也不像電影裡那樣兩邊拉開隊伍弓兵射完騎兵衝,騎兵衝完步兵衝。
當時的情況是:英格蘭軍隊穿越斯特林橋,蘇格蘭人在森林中埋伏,等到英格蘭軍隊透過三分之一的時候發動進攻。
而當時的英格蘭紳士還以為蘇格蘭人會等待他們過完橋擺好隊伍,就蘇格蘭的進攻就沒有任何防備,看著蘇格蘭軍隊衝過來也不以為然,結果這一仗蘇格蘭大獲全勝。
順便提一耳朵安德魯莫里,按照地位和身世來說,真正應該成為蘇格蘭英雄的本來是他。安德魯出身於蘇格蘭門閥家庭,被英格蘭人抓進去關到監獄裡,自己越獄出來逃回蘇格蘭著急軍隊領導了反抗,拉起了當時蘇格蘭反抗英格蘭最大的軍隊。可惜的是安德魯莫里在這次斯特林橋會戰裡身負重傷,幾周後去世,而他死後,帶領這支軍隊的才是威廉華萊士。
之所以英格蘭方面對威廉華萊士異常憎恨,甚至史書都不願意提威廉華萊士,很大的原因是威廉華萊士一直信奉‘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政策,他帶著自己的隊伍在與蘇格蘭相鄰的英格蘭城鎮大肆殺戮,屠殺了無數平民。而威廉華萊士也成了蘇格蘭的‘無冕之王’護國主。
這是英格蘭歷史上是罕見的。那時候的中世紀戰爭都是講究騎士精神,為什麼歐洲的戰爭死亡人數比古代華夏死亡人數少?那就是歐洲都是將領帶兵衝鋒陷陣,而華夏都是將領在後揮斥方遒。
歐洲將領死了,戰爭一般就結束了,就像安德魯莫里,明明是蘇格蘭叛軍最高長官,卻在斯特林橋會戰裡身先士卒,最後重傷不治身亡。而華夏則是‘一將功成萬骨枯’,指揮官大營裡坐著排兵佈陣,滅了對方所有人?那就贏了,自己所有人都死了?那就撒丫子逃跑,只有什麼演義故事裡才有什麼武將單挑身先士卒。。。。。。反正死人不關自己事,那就往死裡打!
福爾柯之戰後,威廉華萊士被自己戰友拋棄,他的盟軍康恩和羅伯特臨陣脫逃。最終蘇格蘭軍隊全軍覆沒,華萊士僥倖逃脫,但是從此之後他的地位一落千丈。護國主的身份也給了‘勇敢的心’羅伯特布魯斯和康恩。
而即使如此,威廉華萊士也沒逃脫悲劇結局,被貴族出賣後,被愛德華一世處死分屍,四肢被送到紐卡斯爾、貝里克、斯特林和珀斯,而腦袋則掛在了倫敦大橋上。
瞎子亨利的詩歌稱頌華萊士,其實也是出於zhengzhi目的,這是貴族為了從邊境戰爭中獲利,所以阻止兩個國家和平,在華萊士死去一百多年後又把它推了出來當英雄塑造一番。。
但是蕭鵬有一點不是很明白:“克萊普頓教授,你說貝利家族是假的?這是什麼意思?”
“瑪麗恩布萊德福特這個名字你熟悉麼?”克萊普頓問道。
蕭鵬撓頭了,他怎麼可能知道?
克萊普頓解釋道:“瞎子亨利的詩歌裡,將華萊士起義描述為浪漫故事,為了妻子瑪麗恩布萊恩福特報仇。‘初夜權’,你懂得。電影裡也是這麼說的。可是其實呢?威廉壓根就沒有結果婚。他們家族族譜記載的很詳細。現在在拉明頓的貝利家族多年來一直說自己是瑪麗恩布萊恩福特的後代。其實。。。。。。有沒有瑪麗恩這個人還要另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