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一片亂石叢生的山崖之間,有極少數的白楊樹,但在數片山坡上,卻是至少有數千頂大帳。
山崖之間的山風很強勁,一直在吹著。
但是這些大帳固定得極穩,就連帳門簾子都用重垂物固定,山風吹過都不發出什麼令人心惱的聲響。
這片營區裡,不斷響起的只有一些馬蹄聲和腳步聲,還有一些將領急促的交談聲。
數名低垂著頭的南朝將領從一頂大帳之中走出。
即便低垂著頭,都可以看到他們深深皺著的眉頭,可以看到他們臉上的濃厚陰霾。
在過往的二十餘日裡,南朝的邊境發生了重大的變故。
重大的變故並不是來自於某場重大戰役的失利。
事實上在二十餘日之前,在長達八百餘里的陣線絞殺之中,南朝邊軍並沒有吃虧,現在對他們真正造成威脅的,只是繞開這些區域,突然出現在南朝腹地的中山王元英的那些精銳軍隊。
重大的變故來自於一紙皇命。
臨川王蕭宏變成了統御所有邊軍的最高將領。
隨著這個皇命成為不可改變的既定事實,無論是對於蕭宏個人,還是對於他的一些決策,南朝邊軍都迅速分裂成了兩個態度截然不同的陣營。
一個陣營十分擁護蕭宏和他的戰略思想。
他們和蕭宏所想的完全一樣,他們想要儘可能的避其鋒芒——他們認為,北魏軍隊的戰線拖得越長,戰鬥的時間越久,他們的補給就會出現問題。所以他們想要儘可能的拖時間,依靠很多要塞據守,或者透過不斷戰略性的撤退,在避免大規模的決戰,儘可能儲存南朝軍隊的實力的同時,讓北魏軍隊進入南朝境內更加深入。
而另外一派則認為蕭宏的性情太過軟弱,長時間的消極避戰,將會徹底喪失控制權,從而漸漸被北魏軍隊逐步實現他們所需的戰略意圖。
任何人統軍,其實在遇到這種決定兩朝生死的大戰時,下面的將領都會有分歧,都會有截然不同的意見。
但關鍵在於,絕大多數以英勇善戰的南朝名將,都在反對陣營之中。
蕭宏和邊軍許多重要的高階將領此時都在這片營區,這裡自然成為許多重要軍情不斷匯聚的中心。
不斷響起的急劇馬蹄聲,便大多數是軍情的傳遞者。
比這些快騎還快的,還有一些軍隊專門用於傳遞最重要軍情的飛鷹。
這數名低垂著頭的南朝將領面色難看的離開蕭宏所在的那頂營帳不過數十步,天空之中有羽翼撲騰的聲音響起,一隻全身黑色的鷹隼落了下來,落在其中一名將領伸出的臂上。
“怎麼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