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號千秋
洪武元年,朱元璋所率領的軍隊,終於掃清元朝在長城以內的軍事武裝,取得了全面的勝利,接著,又和盤踞在江西的陳友諒,進行了一次大的水戰,終於平定全國。
到了這個時期,朱元璋覺得應該正式樹立國號,並將定都這樣的大事,提到議事議程上來。
南京皇城,金鑾殿,早朝。眾人行完禮之後,朱元璋開口說道:“各位愛卿,現在也算到了是四海昇平,國泰民安的時候;大家對於國家今後的發展有什麼意見。”
聽到吳王這麼一問,眾位謀臣和將帥們有些摸不清頭腦,一時間,大殿內出現了一時的安靜。
畢竟是作為吳王的軍事,劉伯溫想了想,察覺出朱元璋的意圖,連忙跨出佇列,兩手合攏,向上一施禮,高聲說道:“吳王,微臣有事起奏。”
“愛卿請講!”朱元璋一見劉伯溫站出來了,心裡就知道自己的意圖,可算是有人可以接下來了,不由得心中一喜。
“微臣覺得,我們現在當務之急是建立國家,確立國家名號;同時,也是吳王登入皇位的時候。”劉伯溫將吳王一直期盼的這些事情,作為自己的奏疏當堂說出來;此言一出,李善長和徐達等人,立刻附和,紛紛要求吳王登上皇位,確立國家名號,以應天而成勢。
可是,朱元璋一見眾臣再次上表勸進,不由得臉色一沉,站起身來,袖袍一擺,轉身走出了大殿,隨即,站殿的太監大聲喊道:“退朝!”
“恭送吳王!”眾臣一拱腰,高聲喊道。
“劉軍師,你今天太莽撞了吧?吳王可是很不高興的退朝。”走出大殿的常遇春,快走幾步來到劉伯溫的身邊,低聲說道。
“你不覺得確實到了建立國家,設立名號的時候了嗎?”看著眾人望過來的眼神,劉伯溫故意抬高聲音說道。
“是啊!確實應該讓吳王再進一步的時候,現在四海的征戰基本結束,如果再不確立國號和年號,百姓們都會覺得難以稱呼國家了。”早已轉過腦筋的李善長,這時候,湊過來肯定了劉伯溫的提議。
“是啊!我們上次不是聯合上奏要求吳王再進一步嗎?可是吳王卻沒有答應,雖然今天吳王還是沒有答應此事;我覺得,我們應該再次聯合上表,勸告吳王答應此事,以告慰天下百姓,你們覺得怎麼樣?”徐達也走過來,參加了他們的討論。
“今晚上,我們回去將各自的奏摺寫好;明天早朝的時候,我們一起上表勸進,大家說怎麼樣?”楚流煙走過來,向眾人提議道。
“好!就這麼說定了。”眾人幾乎一起回答。
到了第二天早朝,眾人參拜吳王完畢;劉伯溫就站出佇列,大聲說道:“臣有本奏。”
“呈上來!”可是沒等朱元璋的話音落下,李善長等人也站出佇列,也高呼有本要奏。等將這些奏摺攤開一一檢視之後,朱元璋不由得心中大喜;可是,表面上卻說道:“我登上吳王王座,都是勉強而為之;怎麼可以再登皇位,等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之時,我們應該選出小明王的子孫,來登上皇位,確立年號,才是正理。”
“吳王,此言差矣!且不論小明王是否有子孫;單論將士們的心中所願,也是希望吳王來承擔大任;豈能讓默默無聞之人來繼承大寶,這豈不是讓將士們寒心嗎?如此一來,國家安在,黎民百姓的安定生活何來?”劉伯溫慷慨激昂的勸告著,李善長等人也同時跪了下來大聲勸告著。
裝模作樣的沉思了一會兒,朱元璋好似很不情願的說道:“我本來是不準備登入皇位的,既然各位愛卿如此勸告,我也只好同意。”
“謝吳王恩准!”眾臣們立刻大聲喊道。
“這樣吧,就由左相國李善長李愛卿負責制定一篇大禮之典,作為登入皇位之用。”
“臣遵旨!”
“還有,既然眾位愛卿勸我登入皇位;我們還應當確定國號,以作建國只用;不知眾位愛卿有何建議?”朱元璋感到自己既然答應登上皇位,還是將一切全都一次性辦好,以防再出現反覆。
朱元璋話音剛落,眾人就交頭接耳起來;這個說國號應該是這樣,那個說國號應該是那樣,沒有一個人提出的建議被大家採納。
劉伯溫在思考了一會兒之後,走上前去說道:“吳王,依照微臣來看;元朝的國號取名,完全是選取易經中的‘大哉乾元’的意思;而且,元朝是一個以北方作為政權中心,按照易經上的說法,北方屬水,是純陰之氣;可是,我們現在定都在南京,在我們的版圖上來看,我們屬於南方;這在易經上是屬火,是純陽之氣;我們應該用南方的火明之氣鎮住北方的水陰之氣,因此,我建議我建議國號為‘明’;不知吳王以為如何?”
“哈哈!劉軍師善於知曉天文地理;軍師之言肯定有道理,我看這樣很好;就將國號定為‘明’,李愛卿,儘快將大典之禮制定好,一邊按禮儀行事。”說完,站起身離開了王座,轉入後殿。
“這個劉伯溫,竟然在朝堂上公然壓制我的提議;胡說什麼火呀,陰啊!你以為這樣你,我就沒法對付你嗎?”回到家中的李善長在正堂中,來回走動,口中不斷地嘀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