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的戰事一觸即發,池靳白夜襲過後,楊承熹雖然守住錦州,卻很吃力。
往後幾日,池靳白每日都派人攻城,直到楊承熹得知李長儉只派了五千兵力來時。
楊承熹一生征戰,得知只有五千援軍,手中的信立馬掉落在地上。身邊的其他人,也對此表示不滿。
“王爺如何能這樣?不僅沒有增加兵馬,還扣下錦州去的人。他這是想做什麼?想看我們錦州去死嗎?”
他們本來歸屬張東來,後來和李長儉聯姻,才把錦州推向風口浪尖。
但李長儉眼下卻沒有知恩圖報,還有點小人心態。
有人發出質疑後,其他人紛紛表明態度。
“我也覺得王爺這次過分了。五千兵馬如何能守得住錦州。他無非是害怕中平城失守,這才扣下五千人。”
“就是,大人一心想著王爺,可王爺卻如此自私。我瞧著,咱們是不是該再寫信去催催,讓王爺把剩下的五千兵馬還給我們。”
“對啊,沒有王爺也是一樣,我瞧著,他不是個能長久的人。”
……
你一言,我一語,吵得不可開交起來。
楊承熹卻一直皺眉不語,他是真沒想到,李長儉能扣下五千兵馬。
雖然李長儉在信上寫明疑慮,但他心中清楚,李長儉就是為了他自個兒,才扣下五千兵馬。
在楊承熹他們還沒有個主意時,城門處又來了訊息,說池靳白帶著兵馬再次攻城,楊承熹顧不上太多,只能先帶人去守城。
在楊承熹焦頭爛額的時候,李長安卻有了個不錯的收穫。
見到中平城的細作後,李長安的人截獲了李長儉給楊承熹送去的信件。
和李長儉當了多年的兄弟,雖說李長安不能把李長儉的字跡臨摹得一模一樣,但也能仿個五六分。
而楊承熹他們才和李長儉來往幾個月,對李長儉的各方面都算不上熟悉,所以李長安修改了李長儉送去錦州的信件。
本來李長儉是再次讓人送信去錦州,想要安撫楊承熹,說明第二批援軍,可能會在三日後出發。
李長安便在信上修改了幾個字,把三日改成十三日,再修改幾個字眼,讓李長儉的語氣看起來有些不耐煩。
等信再次送出後,李長安也感覺自己這招有點損。
他們在中平城附近的山崖上休息,這裡地勢頗高,可以看到中平城南門和西門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