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林小勇的講話,眾人都沒有打攪,不止是技術人員,連專案部其他成員,都很好奇的望著林小勇,想知道凍土的解決辦法。
“在現有的高原凍土解決方法裡面,有三種比較通用的方法,可以解決高原凍土問題,而這三種解決高原凍土問題的方法,分別是根據凍土凍結的深度和嚴重性來劃分的。”林小勇繼續道:“對於一般的凍土層,凍土厚度不是特別深,凍土表面也沒有水和沼澤,這樣的凍土層,我們稱之為第一種凍土,也屬於輕微凍土。”
第一種凍土,就是凍結深度不太嚴重,這種凍土因為含水量稍微少一些,冬天和夏天對它的體積影響較小,但依然有影響,只是隆起和下沉量不是特別多而已。
即便這樣,也得考慮地基下沉因素,畢竟天路線可以說是百年大計,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極其重視。
哪怕下沉一公分,又隆起一公分,造成鐵路出現一個個三角坑,火車都可能傾翻。
因此,任何人都不敢大意。
“第二種,算是中度凍土,就是凍結的深度,比第一種要嚴重,凍結的深度更深,隨著氣溫的變化,土壤上升和下降較為嚴重。”林小勇又道。
對於第二種凍土,就是在第一種凍土上,凍結的深一些。
從昆侖山到唐古拉山這段距離內,昆侖山地界開始,越往唐古拉山,凍土的厚度,會隨之變化,呈現階梯型。
而昆侖山開始地段,凍土並不是很嚴重,繼續往唐古拉山地段,凍土逐漸變得嚴重起來,最後更是有永久冷凍層。
“最後一種,也是最複雜的凍土,也可以稱之為重度凍土。這部分凍土,一般位於沼澤地帶,而且凍土深度多的達幾百米,在下面是永凍層,如何在這種凍土上建鐵路,最為困難。”林小勇繼續道:“因為隨著溫度的變化,沼澤就像泥潭,凍土板結,可以過車,夏天就深陷,對地基的影響及其嚴重!”
一直以來,如何在凍土沼澤上修建鐵路,才是鐵路科研人員最為關注的事情,在這方面的研究,長達半個多世紀。
為何將凍土分成三種,又使用三種不同的解決辦法,主要原因,還是考慮到預算投資等事情。
區分完三種凍土之後,林小勇繼續道:“對於解決凍土的辦法,設計院給出的答案是:盡量不擾動原有地層,透過某種辦法,讓凍土的溫度,保持在一個範圍內。讓凍土不會因為溫度的變化,而出現隆起和下沉情況,如此一來,保證線路的穩定性,確保行車安全。”
說白了,就是控制凍土的溫度,一旦凍土的溫度控制在某個很小的範圍內,不會受外界氣溫的影響,就不會有下沉和隆起情況出現。
這種辦法,就是以‘冷卻路基’為手段的積極的保護凍土原則。
可如何達到這個目的,才是關鍵所在。
像青藏公路等工程的建設,也存在凍土區域,前期施工地段,卻不是這樣考慮的。
當時修建青藏公路的時候,遇到凍土區段,常用的辦法都是增加熱阻力為手段,來保護凍土原則。
這種辦法,就是採取不開挖,多填路基的原則,可當溫度變化較大時,凍結和融化厚度不一致時,依然會出現下沉劇烈等情況,最終導致路面破壞嚴重。
“對於第一種輕微凍土,設計院給出的辦法叫片石砌冷路基,也叫拋石路基,拋石路基又分為兩種,一種叫拋石護坡路基,另外一種叫拋石氣冷路基。”林小勇介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