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蘇昱卿和聞歌跟著大部隊去了府衙,在堂上將譚千秋和院首審了一遍,譚千秋自然不必說,竟然鼓動下屬弒君,死罪難逃。
至於那老人家,他們很好奇是何時有了這般極端的思想,又是怎麼當上陰山書院的院首的。老頭大概也知道他沒什麼機會瞎蹦躂了,索性吐露了實情。
他本名叫李複,曾經適合寒窗苦讀的學子,家中並不富裕,恰逢朝廷開了科舉,他便活絡了心思,能考取個功名得個一官半職,後半生無憂不說還能光宗耀祖,多好的事情。
第一年參加考試他因為誤了時辰沒能進考場,想著第二年在來吧,反正也年輕,可是第二年趕上一場大雨,被澆了個透心涼狼狽至極,考官硬是沒讓進考場,怕他這樣子影響別人心情從而影響發揮。
前兩年都是因為外力因素沒能參與上,他第三年做了完全準備終於坐在了考場上,也如願按時完成了考試,可惜榜上無名。
本著堅持就是勝利的精神他考了五年,那些經典策論他爛熟於胸,最後一次他考上了,可是名額被一個紈絝子弟頂掉了。
他當時覺得世道不公,去官府評理結果被轟了出來,那青天大老爺也懼怕比他更位高權重的,哪敢搭理他啊,告狀無門的他就此萎靡了。
京城這種繁華的地方他生活不起就回到了家鄉,渾渾噩噩在家消沉了兩個月,偶然聽說朝廷給了銀子要在嶽陽建一座書院,在找有學識的夫子。
他想著反正都是混口飯吃,當不了官就去教書育人也不錯,於是一去還真就被錄取了,但是當時的陰山書院只是有幾間房的小作坊。
他也算是耐得住寂寞,在書院一待就是十幾年,教授的內容都是差不多的,漸漸的他開始厭煩了,人往高處走,他怎麼甘心做一輩子教書先生呢?
那一年正好是譚千秋走馬上任的時候,對嶽陽算是人生地不熟,家中孩子也到了上學堂的年齡,但是又不願意屈就自家孩子和寒門子弟混在一起,便打算找個私人夫子。
當時李複也有了些名聲,譚千秋便找上了門,兩人就是這麼認識的。
剛上任的譚千秋自然希望能做出點成績讓朝廷看見,一開始是很負責任的,小到家長裡短,大到人口失蹤,每件事都盡心盡力,可是時間一長就厭煩了。
嶽陽本身就是要什麼沒什麼,他也想不出發展的辦法,看著相鄰的平陽一日富裕過一日,他當然眼紅,想著他為了百姓付出這麼多,可是一點回報都沒有拿到,這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