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新一年的民師轉正工作又開始了。
張明在農村中學教過一年書,知道民辦教師的辛酸疾苦。
民辦教師的苦,一是工資低,每月才幾十塊錢,二是地位低,在身份上比公辦教師又低了一等。
吸引他們幹下去的一個主要動力就是轉正。
但是每年的指標有限。每個鄉鎮一年才兩三個,僧多粥少,為了這兩個指標每年都爭得頭破血流的。
每年一到這個時候,到教育局找關系的多,告狀的也多。
張明決定在啟動這項工作前,到各地去搞一下調研。他和幾個副局長分成幾個小組,各帶幾名幹部,分頭下鄉。
張明首先來到的是自己的家鄉沙湖鎮。跟著他的是人事股的孫全友和林彤。上任以來,他雖然回過幾次家,但他一直沒到這裡公幹過。
不回沙湖鎮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沒準備好有份量的禮物,自己算是有一定身份的人了,空手回家鄉很沒面子,也讓大家失望。二是怕家鄉人求他辦事。家鄉人求你了,你不辦,他要麼說你無能,要麼說你富貴忘本。好在記憶中自己沒對誰許過“茍富貴,無相忘”的願。
不過,張明上任之初,已經提拔過兩名家鄉的老領導了,將教育組的汪組長調入了實驗中學,將劉莊中學的陳經偉提拔為了教育組組長,在沙湖鎮教育界已有了得志不忘家鄉人的好名聲。
陳經偉就曾經在沙湖鎮中小學校長會上動員大家:“大家一定要好好幹,教育局一把手張局長就是我們沙湖人,大家也看得出來啊,張局長是有家鄉觀唸的,要不然汪組長和我陳某也不會分文不花就能提幹。”
這話說得很實在!這世道,哪有不活動能升官的美事啊!要不是張明當了局長,他們兩個的官就封了頂了。
大家很受鼓舞,朝庭有人好做官,今後沙湖鎮的教育屆肯定還要提一批起來的。
張明之所以選擇這個時候來,是因為他已經準備好了足夠的禮物了。有一個臺灣老闆要在中江捐資500萬建一所農村學校,張明決定搞一點特權,把這個機會留給家鄉。這份禮物應該是很有份量的,就算是他對家鄉父老的一種報答吧!
另外,這次民轉公,他也想給沙湖多分一兩個指標。
這都是在他職權範圍裡的事,有私心,但是並不違背大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