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蟲洞驚魂> 《第三卷》第十九章:百舸飛流爭抵岸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卷》第十九章:百舸飛流爭抵岸 (1 / 2)

<!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經過婦聯的集訓,八、九、十三個大隊覺悟提高得很快。他們擺正了自己的身份,認清自己的勞動不是受誰的剝削,也不受誰的強迫,而是實實在在的為自己的國家辦事,而他們自己就是國家的主人,紅利的享受者就是他們自己。明白了這個道理,他們立即感到心情舒暢,工作積極性分外高漲。

有了這些生力軍的加入,衛國的建設計劃立馬有了大幅起色。

衛國馬上安排建設學校,要讓所有兒童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從根本上提高人口素質,為國家培養有用之才。

緊接著:造紙廠、紡織廠,百貨商場、賓館、糧店、醫院、郵局、銀行、農場、養殖場,政府大樓相繼破土動工。這些機構建成,將初步形成現代的社會體系。

考慮到環保的問題,工廠一律建設在城區東南部松花江下游。因為哈爾濱的氣候特點,一年有半年為冬季,大半時間都刮的西風或者北風。把工廠安置在城區東南部,正是符合環保的要求,這是古人絕對想不到的。另外,工廠建於松花江邊,取水問題迎刃而解,是一個上好的選擇。當然,廢水處理問題沒有納上日程,當時還沒有這個能力,只能等到科技進步後,發明化學後,才能做到這點,暫時只能這樣。

至於造紙所需原料,正好用上城區建設砍伐的大量木材和荒草植物,既解決了廢物利用,又造出了實用産品。當然工藝流程,還需衛國親自指導,把現代和古代製作工藝結合起來,因陋就簡,提高生産效率。

紡織廠則是先利用當地多産羊毛的特點,先以棉毛産品立足,隨後從扶餘國購進棉花,把家庭作坊的紡織方法植入進來,進行簡單的紡織處理。然後,再安排農場種植棉花,進行大批次生産。

商業機構則以婦女為主力,再僱傭一部分可以參加工作的六十歲以下的老年人,就可支撐門面開業了。開始的時候,國家是沒有給勞動力支付工資的,吃喝拉撒睡全都由國家供給。既然已經建成並運轉這些機構,再靠分配製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進步的需要。因此,衛國才提出“按勞分配”的原則,發放工資,開放市場,實行計劃經濟為主和私有經濟為輔的經濟模式。上述新建企業和機構全部由國家運營,在家的六十歲以上老人,也可小打小鬧,幹點力所能及的私人經營。

至於建國初期的勞動報酬,全部由國家統一補發,不讓幹多者吃虧,幹少者僥幸,體現一種公平分配的原則。

衛國建立銀行的目的就是要發行自己的貨幣,禁止金銀的流通,採取“金本位制”的貨幣制度,有多少黃金儲備,發行多少等價值的貨幣,從而把貨幣金融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國家手裡,這是古代人絕對不能窺破的玄機。

衛國所採取的這一系列措施,馬上收到了顯著的成效。首先是學校的建立,讓廣大的適齡兒童全都免費走入了校門,受到良好的教育;其二是醫院的擴大,讓更多的人享受到免費的醫療;再加上免費的住房福利,使得天驕國像一個閃光的太陽,發出了當時代最耀眼的光芒。附近的少數民族、漢人村莊,甚至包括扶餘國、鮮卑國、高句麗國家的百姓,紛紛慕名而來,心甘情願、前呼後擁的投入到天驕國的懷抱。一時間,天驕國的人口出現了爆炸性的增長,一下子猛增到兩萬人,使得天驕國的住房必須速建才能應付局面。

對於天驕國來說:這是幸福的苦惱,但又必須妥善安排,否則,苦惱很可能釀成憂患,從而影響外面的歸心。

人口的驟然增加,使各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顯著變化。天驕國的迅猛發展,使得近鄰的幾個國家大為恐慌,真真感到了如芒在背的刺痛。迎頭趕上,卻無姜尚、管仲之才;坐以待斃,又豈能甘心?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