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蟲洞驚魂> 《第二卷》第四十九章:戴罪邊關求建功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卷》第四十九章:戴罪邊關求建功 (2 / 3)

關隘建於兩山中間,為黃膠土夯築,城牆高達10米,上寬3米,下寬5米,上有女牆,下有馬道,人馬可直達頂部。登上玉門關,舉目遠眺,大漠孤煙,胡楊挺拔,一望無際的戈壁灘,浩浩淼淼。向裡觀望,一條波瀾壯闊的大河,蜿蜒而過,蘆葦搖曳,柳綠花紅,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關裡關外形成鮮明的對比。難怪強悍的突厥老想將此據為己有。有了這條大河,生活用水的難題,便迎刃而解。尤其在荒漠之中,更是彌足珍貴。

兩側山頂之上建有烽火臺,每個烽火臺設定三名哨兵站崗,遇襲之時,馬上燃起濃煙示警,遠傳後方。邊軍主營設在關隘裡側近水的沙石崗上。平時,關隘上佈置一百軍兵常駐,負責警戒。

有關玉門關的詩句很多,最著名的莫過於大唐邊塞詩人王昌齡的《出塞》和王之渙的《涼州詞》了。

出塞·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這首詩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朝廷腐敗,不重邊關的滿腔悲憤;同時又對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予以弘揚,字裡行間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

涼州詞·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首詩則從另外一種視角勾勒了黃河遠眺、邊塞蒼涼的悲壯景色,以邊塞的酷寒、艱苦的無奈,烘托了戍邊之人無法回鄉的悽苦之情,表達了對戍邊戰士保家衛國、捨生忘死的同情和崇敬。

雲龘一眾趕到之時,已是過午。關隘中除了正常的守衛之外,有點顯得冷清。主營裡同樣少人走動,沒有想像中大軍營的那種嘈雜。

接待他們的是守關主將鄭將軍。鄭將軍四十多歲,身材魁梧,面相清瘦,一看就是領兵打仗的好材料,只是常年經受風沙之苦,面板顯得有些粗糙。

鄭將軍介紹:此地駐有五千軍兵,近有一半人感染疾病,有一千人基本失去戰鬥力,而且這種情況還在繼續惡化,每天都有新計程車兵感染,已經死亡一百多人,另外還有逃兵八十三人,實際上可以正常參戰的人數,也就兩千人左右。如不立即解決這種問題,恐怕不用突厥來打,光是傷病就能把將士們擊垮。就連他的副將也已病倒臥床。為了不至於將這惡況外洩,他們把病死士兵,都在晚間偷偷掩埋,否則,估計突厥知道內情後,早就來襲了。

聽到如此嚴重的情況,華生顧不得旅途勞頓,馬上開始進行全面檢查,透過對病人的症狀把握,基本確定了這個可怕的疫情,正是流感所致。華生慶幸自己有先見之明,在從揚州前往洛陽的船行過途中,製作了近一麻袋的抗流感藥丸,這一次算是及時派上了用場,僅頭一天,就用去了四分之一。看來若想徹底治癒流感,還需補充兩倍以上的藥品才行。

華生不敢耽擱,馬上寫好需要購置的藥材單子,讓鄭將軍派人,騎快馬到城裡購買,哪怕到京城長安也要將藥材買齊。另外,華生鄭重告知鄭將軍,立即採取三項緊急措施:

一、在軍營之內設立隔離區,將所有染病之人集中於此區域內,無關人等,不得入內。

二、製作、配發簡易口罩,選出的醫護人員,必須佩戴,使用食醋,進行全區域消毒。

三、杜絕一切公共活動,包括集體進餐,不得各兵營亂竄。特別是關閉軍中娛樂所,暫時停止一切慰安活動。

前兩項措施,沒啥說的,未遇到阻力。但是第三項措施,著實引起許多官兵的不滿。他們常年戍邊,家屬不能隨軍,旺盛的荷爾蒙無處發洩,再把這項誘人的福利取消,自然是群起嘩然。

可是,華生強調:這項措施必須堅決執行,否則,交叉感染將無法控制。最後,逼迫鄭將軍,以軍令的形式才得以實施。

但是同時,鄭將軍也承諾:一旦疫情解除,馬上開放軍中娛樂所。由於有了這個必要的補充,這才勉強控制住局勢。可見軍妓,在當時的軍中是何等的重要。

中唐著名邊塞詩人岑參的《玉門關蓋將軍歌》,就形象地描述了當時軍營裡的這種活動: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