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位於江城長江南岸的蛇山之巔,瀕臨萬裡長江,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和”天下絕景“之稱,與滕王閣、嶽陽樓並稱江南“三大名樓”。
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代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三國時期該樓只是夏口城用於觀察魏國動態的瞭望哨,晉滅東吳以後,三國歸一,該樓便失去了軍事價值。可是隨著江夏城的發展,黃鶴樓則變成官商行旅“遊必於是”、“宴必於是”純粹的觀賞樓。
黃鶴樓坐落在海拔61.7米的蛇山頂,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建築面積3219平方米,內部由72根圓柱支撐,外部有60個翹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構建而成。樓外鑄銅造型的黃鶴、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築,將主樓烘托得分外壯麗。主樓周圍還建有白雲閣、象寶塔、碑廊、山門等建築。整個建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散發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登樓遠眺,江城三鎮的風光盡收眼底。
眾人興致勃勃登上蛇山,盤桓在黃鶴樓與白雲閣之間,舉目觀望,黃鶴樓的雄渾、壯觀撞入眼簾。只見高聳入雲的山巔之上,一座飛簷鬥拱的圈樓拔地而起,雄踞在碧濤洶湧的巔峰,彷彿一隻巨大的黃鶴振翅欲飛,霎時讓觀賞的眾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李白白衣飄曳,星目泛光,頓時詩才大發,張口就想吟誦。可是他未待開口,忽然發現黃鶴樓壁上竟有一首署名崔顥的七律《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睛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此詩開頭從樓名著筆,以空間和時間為背景,筆觸天海茫茫,世事滄桑,詩情畫意中,流露出作者對成仙得道的豔羨,以及對事業無成的失落。身懷報國之志,卻不能一展才華,倏忽間頓生厭世輕生之念。可是回眸觀望,鄉愁頓生,絲絲縷縷,隨波逐流,把虛幻與現實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讓人觸景生情,浮想聯翩。
李白看完此詩,不禁連聲叫絕,忘乎所以,可是自己的詩情卻已自慚形穢,飛到九霄雲外,悵然之下,酸酸地說道:
一拳打倒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眾人都沒想到:大詩人一急之下,居然說出四句順口溜來。如果不是親身在場,大家無論如何不相信這是出自李白之口。感情名垂千古的“詩仙”,也有江郎才盡、貽笑大方的時候啊!
這時,旁邊有個少年聞聽,不服氣地譏諷道:“黃鶴樓安然無恙,你用嘴捶乎?”
李白聞言,一臉尷尬地辯解道“我確實捶碎了,只因黃鶴仙人上天,向玉帝哭訴,玉帝降旨重修黃鶴樓,黃鶴仙人才得以重歸樓上。”說得盡管牽強,但終歸是一個理由,哪怕編排得不堪一擊。
孟浩然身臨畫境,本來心潮澎湃,也想即興賦詩,但見李白已然當眾出糗,不想再讓李白受到刺激,便把蠢蠢欲動的詩興硬壓了下去。大咧咧的家夥,居然有時也會見貌辨色,體貼入微。
有此插曲,李白已覺有些掃興,最為重要的是剛剛結交的一眾肝膽相照的朋友就要辭別遠去,而自己又不能結伴而行,懊惱、失望、不捨的幾種情緒交織在一起,讓李白陪同大家前往江城碼頭的一路上,都是愁腸百結,沉默寡言。
李白是個性情中人,喜怒哀樂,絕不做作,都是實打實地寫在臉上。宗蕙離去之時,他那種哀傷,悽入肝脾,毫不掩飾。此時摯友又將別去,天涯無日,何處相逢?特別是與雲龘等人同宿同行的這一段時日結下的深厚友誼,恐怕將再無傾訴之日。
李白百感交集,熱淚盈眶,掏心掏肺地誦出四句名傳千秋的絕唱: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江濤嗚咽,清風透骨!此時此刻,一種無形的蒼涼襲上眾人心頭,讓人體味到爛漫春日從未有過的炎熱之寒!恐怕這一別就是兩個世界,相隔千古,再沒有仗劍除惡,唇齒相依的時刻;再沒有吟詩作賦,把酒言歡的一天!雖一別,卻成永訣——
雲龘八人不禁回腸九轉,熱淚橫流!
孟浩然屏神聽後,搖搖頭,長長地吐出一口氣,感慨萬端地說道:“崔浩所寫八句,君只四句。然君四句,卻遠勝其八句。高天厚意,似海情深,非蒼穹不可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