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蟲洞驚魂> 《第二卷》第十二章:誠參佛寺動詩情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卷》第十二章:誠參佛寺動詩情 (2 / 2)

漸至鹿門山,山明翠微淺。

巖潭多屈曲,舟楫屢回轉。

昔聞龐德公,採藥遂不返。

金澗餌芝朮,石床臥苔蘚。

紛吾感耆舊,結攬事攀踐。

隱跡今尚存,高風邈已遠。

白雲何時去,丹桂空偃蹇。

探討意未窮,回艇夕陽晚。

這首詩先寫乘船赴鹿門山沿途所見,再寫登山後遙想龐德公當年的行蹤,感嘆古人高風久逝,丹桂猶存,表達對名哲先賢的緬懷。全篇從清晨寫到日暮,從眼前寫到天邊,景物隨著時間轉換成空間,運筆灑脫自然,或駢或散,狀山意水,生動逼真,傳達出一種寧靜致遠的飄逸韻致。

孟浩然剛剛吟誦完畢,立即引來一片熱烈的掌聲。本來佛門不許吵鬧,可孟浩然的詩作太好,大家還是捺不住性子,紛紛鼓掌祝賀。一時間,竟招來幾個小沙彌探頭觀瞧,老和尚自然修養較深,但也是有幾個從旁走過的時候,故意放慢了腳步,豎起耳朵細聽,即使有違戒律,別人也看不出來,絕對是狡猾大大的!

孟浩然吟罷,見李白一副欽敬的樣子,不由分說,非要讓李白即興作一首詩,以祝酒興。處貞大師也是以眼神鼓勵。其它人也紛紛鼓掌,要李白即興發揮。雲龘知道:按照史書記載,大詩人定是要作那首《贈孟浩然》了。

好個李白,劍眉微擰,玉面上揚,略一沉吟,一首享譽天下的名篇脫口而出: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此詩把孟浩然風流瀟灑的品格推崇到極點,首聯點題,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慕之情;二、三兩聯描繪了孟浩然輕權蔑貴,白首歸隱,醉月豪酒,迷花不媚的高雅形象;尾聯直抒胸臆,把孟浩然的仙風道骨比為巍峨挺拔的高山,令人仰望難及。

“好詩!真是好詩!”孟浩然大叫著,一拍桌案站了起來,激動地就想擁抱李白,但礙於凳子相隔,才悻悻地與李白握手相賀。處貞大師也是連連頷首,目光中滿是欽許之色。他趕緊讓知客僧取來紙筆,讓李白當即書寫下來,以免他酒後誤事,浪費了千古才情。

眾人這時算是開了眼界,難怪李白成了中華亙古第一大詩人,他一出口,才思便如滔滔流水,奔騰不絕,思想情緒,完全隨感而發,毫無矯揉之意,哪似賈島“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那麼辛苦啊!

有這兩首千古絕唱助興,不開懷暢飲,還等什麼?盡管這是寺廟,但也禁不住這幾位“東邪西毒,南帝北丐”放浪形骸!況且,處貞大師也是動了凡念,難怪耶,誰遇到這倆寶貝,不被傳染那才叫怪了。

酒酣之時,李白提議:要雲龘等人也出一個節目,好讓大家一睹為快。

雲龘心裡早有準備,側臉對尚文說道:“既然大詩人有此提議,尚文不妨乘興,把醉劍舞上一番,如大詩人垂惜,以此相贈若何?”

尚文也不含糊,拱手離席,來到寬敞之處,抽出赤霄劍,右手一字拜佛,左劍倒背,斜跨四十五度,亮出頗為得意的醉劍起式。這套醉劍他在徐州表演了一次,收到的效果奇佳,甚至連趙雲都為之傾服。此次尚文為送給大詩人最好的禮物,更是心無旁騖,把這套醉劍演繹得出神入化,撲朔迷離。劍法結合醉態:點、崩、撩、刺、劈、攔、抹、截、挫、擊、掛、斬、雲、提,背摔反刺劍、倒摔反捲簾。54個組合動作:連綿起伏、神形兼備。真個是:騰挪閃賺,法醉藏匿,忽右忽左,往還不絕,竄躍翻飛,身輕手捷,意前劍後,進退有節。

一套演罷,立刻引來熱烈的掌聲,就連看熱鬧的幾個小沙彌也情不自禁地跟著鼓起掌來。奇怪的是,一向嚴謹的處貞大師竟沒表現出責備之色,委實是醉劍之妙,深入人心。孟浩然也是喜劍習武之人,見到如此賞心悅目的劍法,也是連聲叫絕。李白更是如醉如痴,竟連鼓掌都已忘記。他平生最愛三件事:賦詩、飲酒、擊劍,今天一見尚文的醉劍,恰恰切合他醉中賦詩、舞劍的心境。加之,雲龘、尚文又承諾將這套聞所未聞的劍法相送,怎不讓他心花怒放,欣喜若狂?這不就是為這個酒仙量身打造的嗎?孰演,亦不如他演也!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