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會試者,取其總會一處,比試科藝也。
大漢帝國會試在國都長安禮部貢院舉行,由皇帝總督,禮部尚書主考,禮制極是慎重。
當然這些都是千年前的舊事,現在的會試全由儒門負責,皇帝也只是掛個名頭,禮部尚書甚至沒有資格進入歸禮部管轄的貢院。
童試是科舉第一道門檻,透過考校書法,攔下絕大多數沒有毅力、耐不得苦寒的學子,引其餘精英學子正式踏入儒門成為儒生。
院試考校詩詞,是科舉的篩網,篩下那些僅有毅力、耐力卻沒有文采天賦的儒生。
能過得了院試的都是儒生中的精英,值得儒門大力栽培。
這也是《浩然正氣訣》在院試後才會授予的原因。
鄉試,要考察得方面更多。
明面上考得是秀才們對經部諸文的熟悉掌握,實際上這種方式除了能考校毅力、耐力、財力、天賦、文采等之外,還會考察治理國家的行政能力,鄉試過後,有資格有能力,又有從政意願的舉人會被授予諸候國的官職。
不是所有的諸候都贊同儒門的這種考察人才的方法,但他們沒得選擇,總不能放著這些真正有能力的舉人不用,轉而用他們那些一無是處的親戚吧?
如果說童試、院試、鄉試是儒門為世俗選拔人才的方式的話,那麼會試則是儒門真正為自已挑選頂尖人才的比試。
5000名舉人從整個帝國各地齊聚國都長安,考核過詩詞歌賦後,只會有500名精英中的精英才有資格從這裡邁進儒門核心。
整個儒門數千萬人,正是從這每三年一次的會試中精心挑選出來的貢士組成。
之前的考核都只能算是表面,只有會試才會考核舉人們對於儒門本身的看法,包括對儒門的認知,對儒門過去的評價,對儒門未來的建議等等。
這些東西難度高到讓人心驚膽戰,哪怕飽讀詩書的博學大儒,也會時不時栽在會試的考題上。
難度提高了,福利當然也會提高更多。
之前孟壽曾經告訴陳平,說透過會試成為貢士,會有醍醐灌頂機會。
實際上,醍醐灌頂只是貢士們最最基礎的福利。
成為貢士之前,儒生們需要苦練書法,精研詩詞歌賦,很少能有實力強大的儒生。
成為貢士之後,儒門不會允許這些貢士繼續在修為上孱弱下去,就算再差,也至少得能有自保的能力。
如若不然,他們費盡心機和財力物力挑選出來的貢士,被那些居心叵測的傢伙隨隨便便就給幹掉了,他們豈不是要虧大了?
所以,到這種時候,種種豐厚福利會接踵而來。
醍醐灌頂增加的是內力修為,瞬間把貢士們從武道階段提升到至少煉氣階段,正式成為修煉者。
如果在得到醍醐灌頂之前,貢士就已經是修煉者,那也不會白費,醍醐灌頂得到的武道修為會進一步強化他們的身體,減少他們在修煉中走的彎路。
除了醍醐灌頂,還有大量培元丹、高階【浩然正氣訣】、劍法、符器、符咒、坐騎等等賞賜。
至於宅院、洞府、金銀、婢僕,就成了最低檔次的福利,反而沒多少人關注了。
儒門向來對他們自已、他們的門徒,還有即將成為他們核心份子的貢士們相當大方的。
會試後面還會有殿試,根據皇帝的意願將這500名貢士重新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