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40年3月,大英伯明翰大學兩位科學家魯道夫皮埃爾斯和奧拓弗裡希在備忘錄裡最先指出了毒蘑菇製造他們稱之為“超級蘑菇”)的可行性:僅用幾公斤由就能製造和起爆當量等於幾千噸炸藥的毒蘑菇。
它以科學的信念昭示製造出一枚毒蘑菇的切實可行性和它會帶來的恐怖。
二戰初期,為儘早研究開發原子能和儘快掌握製造毒蘑菇技術,促進戰爭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轉化,米國、大英、法國、得國以及大熊國等郭家展開了秘密而又激烈的競爭。
但歷史表明,在當時原子能研究的關鍵領域——由裂變研究工作領域,大英無可置疑地處於領先的地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重要原因在於,1939年,大英科學家在兩個方面處境優越,他們有著相當多的傑出物理學家,而這些物理學家能夠與上層進行有效地溝通。許多傑出的科學家同時就是顧問大臣,這是大英社會的一大特色和優點,也是當時很多郭家都不具備的。
因此,皮埃爾斯一弗裡希備忘錄甫一發表,就引起了人們極大地關注,被迅速遞交給大英當時致力於把科學用於戰爭的重要委員會蒂澤德委員會。
1941年7月,莫德委員會出具的報告指出:製造毒蘑菇的計劃是可行的,並有可能導致戰爭的決定性後果。
8月,邱胖子下令大英上層成立了科研機構,積極開展旨在研製毒蘑菇的“管合金”計劃,由樞密院大臣兼戰時內閣成員約翰安德森主管。應當承認,在人類歷史上,大英是決定造毒蘑菇的第一個郭家)
要知道,米國的曼哈頓計劃開始於1942年6月,比大英晚了10個月。但最終卻是米國率先研製出了毒蘑菇,這是為什麼?
首先說明的是,絕對不是大英科研能力不行,事實上,管合金計劃展開後,得到各國科學家的積極支援,而且上層為此計劃撥下巨資,用於購置先進的實驗裝置。
管合金計劃開展後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內,大英無論在毒蘑菇的結構上,還是在稀有由同位素的分離方法上,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此時的大英在核裂變研究的很多方面,特別是在毒蘑菇的可行性研究上領先於米國等郭家,甚至獲取了重水這種突破性進展。
1942年夏,大英決定進一步擴大毒蘑菇的研究計劃,力爭在理論研究上取得突破。1943年是二戰的關鍵一年,也是大英毒蘑菇研製取得重大進展的一年。
遺憾的是,正當大英考慮是否著手建設大規模試驗工廠的決定性時刻,德國對大英的空中偵察和轟炸也在不斷升級,嚴酷戰爭條件下的大英不可能有核研究的淨土。
到1943年夏季的時候,在大英毒蘑菇工廠建好之前,歐洲戰場的戰爭就肯定已經結束,這一點已很明顯,而且此時大英的技術和戰爭資源由於戰爭的消耗已變得十分薄弱。
在這種情況下,毒蘑菇研製工作不可能進行下去,在英倫三島建立毒蘑菇研製所需要的規模巨大工廠的可能性變得十分渺茫。
種種跡象表明,大英的毒蘑菇研究只有客居他國才能生存下去,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但究竟把這一研究重新置於何處,上層內部出現了分歧。
有的主張去澳大利亞等相對遠離歐洲戰場的大英人自己的殖民地。不過由於世界戰爭的擴大,大英已不能在自己廣袤的殖民地上找到原子事業合適的棲息地,而“米國參戰和對原子事業使用世界上最大的工業郭家的資源,加強了大英那些贊成把一部分成就轉移到美洲去的人中的地位。
大洋彼岸的新大陸米國)或許就是接納、繼承大英毒蘑菇研究偉業的理想場所。
米國的毒蘑菇研究起步稍晚於大英。1940年10月,米國上層成立了由林曼布里格斯領導的由委員會,該委員會的任務是確定裂變是否可成功地使用於曝炸或放射武器,或用於潛水艇推進,或最終用於生產可利用的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