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溫婉提的“文化自信”是大家不曾想過的話題。
物質文明建設上來了,那麼精神文明建設呢?
文化自信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石,是推動寧縣乃至整個國家不斷向前發展的內生動力。
溫婉的想法總是那麼有前瞻性,她看到的事和物永遠都那麼超前。
雷鳴的掌聲響起來的時候,大家也在思考著如何在全縣範圍內去開啟精神文明建設的新篇章。
找回文化自信!
在這個充斥著各種潮流的時代,新是創新,是潮流,是個性。
而傳統,卻成為了舊,是被很多人遺忘在角落的故紙堆,是老氣橫秋、跟不上時代的代名詞。
那些歷經歲月沉澱的古老技藝,像精美的蘇繡、古樸的木雕,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彷彿成了可有可無的存在,無人問津其背後蘊含的千年智慧與匠心。
傳統的詩詞歌賦,在流行音樂與短影片的衝擊下,也逐漸失去了在大眾視野中的光彩,年輕人鮮少願意靜下心來品味其中的韻律之美與情感之深。
然而,溫婉的一番話,如同一束光照進了這片被忽視的角落。
她讓大家意識到,傳統並非真的“舊”,而是一座蘊藏著無盡寶藏的富礦。
那些古老的節日,是中華民族情感的寄託與傳承,每一個習俗都承載著先輩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那些經典的文學作品,是民族精神的凝練,每一個故事都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與價值觀念。
然而現在,明明每次縣裡推行的文旅活動時都有傳統的技藝表演,可除了外地遊客會去圍觀瞭解,本地的青少年卻都躲得遠遠的,毫無想了解的興趣。
如此這般,那麼這些傳統文化還如何傳承綿延下去,如何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與光彩?
這不僅是擺在寧縣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更是整個社會在文化發展程序中需要深入思考的課題。
劉家林對溫婉提出自己的想法,“溫主任,依你看,淡化洋節,重視傳統節日這想法確實很好,但洋節本身就沒有和傳統節日有多大沖突。
追根究底,年輕人喜歡過洋節,是因為洋節比較重視那種外放的情感表達,給年輕人帶來一個情感出口,並不是因為他們在意背後的宗教意義,只是想在一種歡快美好的氣氛中,表達一種情感的嚮往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