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心鄭重其事地答應何妍月去打野豬,讓姐妹倆開心一笑。
有了分工,姐妹倆就先去做各自的事情,但地方小,各自做的事都看得分明。
隨心慢慢地做著洗菜、切菜,殺魚、切兔片醃製等做菜的準備工作,雖說慢,但沒多餘的動作,仍夠快的,切出的白瓜絲,根根一樣細,象根正方體,黃瓜片、茄子片一樣薄,這讓分心看隨心做事的倆姐妹明白,隨心在家確實是經常做菜的,否則難有這麼好的刀功。
沒多久,何妍月煮上了飯,何妍麗給野雞喂好了水和食,就站在隨心旁邊看隨心做菜。
隨心說道:“今天就做五個菜:松菌爆炒兔肉片帶骨),水煮才魚片,白瓜絲燒魚頭,香辣河蝦,乾煸嫩辣椒。”
何妍麗不解地問:“五個菜,那你切這麼多菜乾啥?”說著,指指黃瓜片和茄子片。
“這是水煮魚的配菜。”隨心解釋,這個時候小型的、沿街的農貿市場還沒黃豆芽買,不然,加上黃豆芽更好。其實,隨心現在要做真正的“水煮魚”,還是差些佐料的,但有花椒、辣椒、蒜、醬油,用少許豆豉代替豆瓣,做出的“水煮魚”,還是有“水煮魚”味道的。
“水煮肉片”、“水煮魚”是川菜中的經典。
“水煮肉片”肉味香辣,軟嫩,易嚼。吃時肉嫩菜鮮,湯紅油亮,麻辣味濃,最宜下飯,為家常美食之一。特『色』是“麻、辣、鮮、香”,起源於上世紀30年代,川中自貢名廚範吉安1887 1982年)創新出的風味突出的川菜。
“水煮魚”起源於渝北地區。發明這道菜的師傅是川菜世家出身。他在1983年渝地舉辦的一次廚藝大賽上,他用類似於現在水煮魚做法的烹製方法制作了與當時傳統做法截然不同的“水煮肉片”,他也因此而獲得了大獎。
有一日,他有一位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前來探望,每每相聚,小酌幾杯是肯定的,這個朋友生活在嘉陵江邊,每次來都要帶幾條剛剛打上來的嘉陵江草魚,這次的也不例外。因為這位好友從小忌吃大肉,師傅靈機一動,就用自己發明的烹製“水煮肉片”的方法用“魚肉”代替豬肉,做成了第一盆“水煮魚”,更沒想到的是,魚肉的鮮美、麻辣的厚重,使得朋友讚不絕口,師傅本人也為之一驚。從此以後,師傅開始潛心研究“水煮魚肉”,魚肉的的特『性』,麻辣的搭配、『色』型的創新等諸多方面力爭做到精益求精,歷經一年多的努力,1985年水煮魚基本定型。
這些典故,當然不是現在的何家姐妹可以瞭解的,而且“水煮魚”的做法也沒發明。
何妍麗沒搞明白,也懶得問了,反正到吃飯的時候就會明白這“配菜”是什麼意思。
鐵飯鍋裡的水開了,隨心看眼手錶,已到十一點二十五分。
何妍月揭掉鍋蓋,看大米煮得是否開了花,合適後,就倒出米湯,把水分用文火烹幹。想吃鍋巴,就多烹一會,在鍋底燒焦一些飯粒。而米湯則可當飲料喝,稠稠的,別有一番滋味,喜歡甜的,適當加些白糖,米湯的味道就更美了。
這幾個菜,除了乾煸嫩辣椒,其實都是熱騰騰時最好吃,不過天氣熱,放溫些也沒什麼大不了,隨心於是開始正式做菜,先做乾煸嫩辣椒,然後依次是白瓜絲燒魚頭,香辣河蝦,水煮才魚片,松菌爆炒兔肉片,這原因是隻有一口炒菜鍋,把“松菌爆炒兔肉片”放最後,是松菌此前太難得吃到,隨心不想辜負了這份好食材。
今天何妍月和何妍麗長了見識,原來炒個菜竟然有這麼多講究,這魚片加了少許鹽和苕粉拌過,還加進兩個雞蛋的蛋清拌勻,兔肉片也要用料酒加鹽醃一下。哦!肉本來就好吃,這麼做,說不定這菜真的更好吃了,沒見爸爸這麼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