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月開始一直大雨,早在兩個多月前便沖垮河堤,可地方官隱瞞不報,致使災情越來越嚴重,終蔓延致山東多個縣區。
說起來,這黃河水災是舊疾,河底的泥沙總不能讓人下去挖,所以,每年都是加高堤壩。
可堤壩再高,碰上這種連月大暴雨,也經不住,說到底,這法子治標不治本。
景王提出,水有性,拂之不可;河有防,弛之不可;地有定形,強之不可;治有正理,鑿之不可。
通俗的說便是,束水攻沙,借水攻沙,以水治水,蓄清刷黃。
這是景王從古籍上看到的治水方法,據說當年大禹治水便用的此法。
黃河經泰安市的東明縣流入山東省內,自西向東。
山東又地處平原,景王令當地官員先疏散百姓,然後再以水衝沙,黃河水最終流入渤海。
皇上當即下詔書,同意景王治水之法,讓他負責黃河沿岸水患治理。
又調去了幾個工部官員,全力配合,不可延誤災情。
如果山東黃河道治理成功,其它黃河途徑省份便效仿此法,便可徹底解決水患。
老四確實是個有本事的,沒想到山東賑災竟讓他看出如此多問題來。
只是,皇上並不知,提出此法治理河道的並不是景王趙穆,而是陸瑤提過的江源。
景王是從自己一個山東門客得知江源此人的。
整個江氏家族為人特別低調,江氏家族有自己的族學,並不比上官家的泰安書院差。
只是泰安書院廣納天下學子,可江家族學非江家子弟不得入。
而那位門客之所以知道,是因為他乃是江家一門遠親,有幸和江源討論詩詞,才知江源此人腹有詩書,胸有乾坤,便極力推薦給景王。
趙穆冒著大雨在江家門外站了一天一夜才得見江家家主,後才見到江源。
江家從大齊立國後便避世到此,自不肯出仕。
趙穆也是拜訪數次,江源才告訴了他這麼個治水法子。
趙穆本不肯冒領這功勞,要把江源舉薦給朝廷,可江源不肯,說若要如此,便再不見趙穆。
江源同意幫趙穆解決山東災情,因他也是山東人,只是,僅此而已。
所以,大家都好奇景王趙穆最近身邊總跟著一個神仙般的人物,卻並不知這便是江源。
如今他還有那個番薯的殺手鐧沒有實驗成功,若成功,睿王拿什麼和他爭。
他就是要證明,母妃錯了,即便沒有陸家,沒有徐尚書,他趙穆一樣可以憑自己得到父皇賞識。
皇上心情因為山東的災情緩解,心情好了很多,下了朝便到貴妃的紫蘭殿去了。
貴妃卻依舊避而不見,說疾病未愈,怕過了病氣給皇上。
皇上自然也不勉強,走著走著便到了淑妃的芳怡殿。
常貴看皇上駐足腳步:“皇上,要進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