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五百多名楚軍騎兵聽從呂師周的將領,紛紛揚起兵刃,從軍陣斜側殺出,而朝著戰團的方向策馬洶湧突進...雖然楚國戰馬同樣相對匱乏,騎兵數量有限,可是呂師周也只能嘗試改變打法,盡己所能挽回局面。
楚軍騎兵試圖從側翼突襲,無疑還是要嘗試攻擊敵方軍陣的軟肋,只要能撕裂開魏軍的步陣,以儘可能打亂敵方的陣型。
可是銀槍效節都的反應十分迅速,步陣左側的軍士神情似鐵、目光如刀,眼見敵軍騎眾馳騁殺來,也絲毫不見半點慌亂。整齊排列的兵卒,隨著所以將校的喝令聲,舉槍森然如林,很快便排成防禦槍陣。層層佇列井然有序,也根本不會給敵軍任何整齊而入的機會。
所以當策馬疾馳的楚軍騎兵殺至,卻驚恐地發現,一片片密集如林的鋒利長槍也早已是嚴陣以待...人馬撞到陣前,卻頃刻間被十幾支長槍連人帶馬搠了個對穿。
雖然以戰馬衝勢的慣性,重重的撞入了銀槍效節都步兵所排列的槍陣中時,激烈的撞擊聲、清脆的骨骼碎裂聲接連乍起。雖然也有些魏軍步卒遭受衝擊,口噴鮮血,身子倒飛了出去...可其餘絕大多數銳士都能穩住陣腳,齊刷刷的挺槍直刺, 將那些陷入前陣的楚軍騎兵捅死戳穿!
騎陣後列的馬軍將兵, 則直愣愣的看著前方的同僚遭受魏朝長槍兵的直搠齊刺,身上被捅出無數血窟窿, 而成了一具具倒臥在地上的屍首...他們意識到如果執意催馬撞陣,無疑也將會是同樣的下場。
然而那些楚軍餘部騎兵正感到心驚膽戰之時,卻又聽見一陣激促的馬蹄聲竄入耳中...劉詞所統領的軍旅,雖然是以銀槍效節都的步軍為主, 可是幾撥蓄銳多時的騎兵部隊, 但聽得主將一聲令下,也如決了堤的洪水那般,而朝著楚國騎軍席捲而去!
魏朝騎軍的戰力,本來就比楚軍的騎兵部隊普遍更為驍勇。趁勢掩殺的銳騎甲士更是人如虎、馬如虎, 猶如無數離弦之箭一往無前, 將佇列鬆垮的楚國馬軍徹底淹沒。鮮血迸濺,漫空揮灑,不斷的有楚軍的騎兵在慘呼聲中墜落斃命, 空留下一匹匹無主之馬驚嘶狂奔,須臾間便奔出好遠一段距離。
只剩下幾十名渾身浴血的騎兵急催戰馬,倉惶驚呼著逃回本陣。而苦苦抵擋銀槍效節都攻勢的步軍陣列也已是搖搖欲墜,只怕隨時都有可能被敵軍殺得陣列徹底崩散...眺望望前方喧囂慘烈的戰場,呂師周眸子中不禁流露一抹敗餒之色,口中也恨聲念道:
“看來這場仗,註定還是無法阻扼住敵軍向南侵攻的勢頭...這還只是一路魏軍,如若其餘幾路軍旅殺至, 只怕麾下兵馬都要盡數折在此處...鳴金下令, 立刻撤退!”
魏、楚雙方於朗州地界硬碰硬的一場交鋒,也終究以守方落敗而告終...呂師周帶領殘部倉促的歸返治所武陵, 而魏軍繼續南下, 不數日的功夫,陸續又攻破桃源、辰陽、沅江等縣城。也有魏軍的輕騎斥候, 已進入處於潭州治下的益陽、湘陰二縣地界, 距離楚國國都長沙府, 也已經不過幾十里的路程......
很快便要被敵軍團團包圍, 武陵城內,也早已是一片愁雲慘霧。幾萬守軍, 也都處於消極惶恐的情緒當中。
隨後兩三日的光景,呂師周調集民夫, 武陵城內又有密麻麻的役工搬土運石,加固城防。直到城門樓上的守兵大聲驚呼示警,位於城牆附近忙前忙後的軍卒、民夫轟的亂成一團,便立刻陷入恐慌的狀態。
隨著綿綿不息的號角聲不斷響起,武陵城東面平原上有馬步軍一批、再一批的出現在城牆上方守軍的視野當中...烏壓壓的人頭湧動,行伍行進間卻分毫不見半點混亂。魏朝大軍,終於已殺至武陵城下,各自部曲的將士也是個個精神亢奮,眸子中殺氣凜然。
很快便在武陵城外集結的軍陣中心處, 劉詞眺望遠處城郭輪廓,緩緩的拔出佩刀, 旋即往前用力一劈,聚集在他周圍的諸部將士,頓時又爆發出山崩地裂般的喊殺聲!
早就嚴陣以待的幾個步兵方陣, 便朝著武陵城開撥過去,後陣也響起整齊而又嘹亮的號子。伴隨極有節奏感的號令聲,眾多攻城器械, 也在諸隊軍士的操控下,開始往前緩緩移動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