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呔!無膽匪類,既然敢來侵攻昭義軍,如何不敢與我軍廝殺!?”
知道銀鞍契丹直騎眾又奔逃出一段距離,才在馬背上紛紛扭轉身子,拈弓搭箭,使出騎射的手段。一陣弓弦回繃鳴響,便是一潑箭雨揮灑過去,而高行週一抖長槍,上護人下護馬,撥打亂箭,速度越來越快,也根本傷不到他分毫!
高行周身後,魏朝騎軍也立刻掄動軍械,或是架盾抵擋激射而來的箭簇。雖然也有些甲騎中箭,可是也絲毫不會影響騎軍繼續追擊的速度。銀鞍契丹直的這一輪騎射倉促凌亂,匆匆施射,眼見對敵軍追兵造成的殺傷有限,還是要轉過身來,專注於催馬加速疾馳,儘可能甩開高行周所統領的魏朝銳騎。
而李紹斌氣急敗壞的回頭張望,尚未正面交鋒,便被敵軍追攆著打,這固然讓他甚是羞惱...但李紹斌也著實不願與高行周正面交鋒,而大量損耗麾下兵馬,他再轉過身去,只顧催馬疾馳,心中也盤算著:
眼下也就唯有撤返至襄垣縣以北,等候其它袍澤軍旅策應,畢竟只憑我這一路兵馬做誘敵之用,也無法攻下上黨。只是非但東面臨近的魏朝揚武軍,大名府那邊的敵軍竟也及時馳援至昭義軍境內...看來南朝早有防備,即便陛下信誓旦旦,今番勢必要奪回失地,恐怕也還要新增軍旅,但是這場戰事拖得久了,對於我朝而言,也將愈發不利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好歹李紹斌、李延壽父子發覺又對上高行周這個勁敵,便立刻從戰場撤離,就算白白丟下了一千五百來具屍首,但是麾下軍旅也並沒有遭受傷筋動骨的打擊。
高行周雖然統領騎軍窮追猛打,可他揮軍追擊一里,以銀鞍契丹直為主的騎軍便跑出三里。
即便恨不得殺盡遭遇的後唐將兵,可高行周統軍帶兵更為謹慎穩重,他可還記得十分清楚,當初自己的父親高思繼就是因為託大冒進,轉守為攻,反而殺入橫海軍以北的盧龍軍地界,卻終究被後唐襲擊後方,而在回援途中遭幾路敵軍伏擊合圍而戰死的慘痛教訓......
李紹斌、李延壽一路南侵,本來便如同衝入羊圈中的餓狼大肆剽掠屠戮,可是撞見高行周所部魏軍,卻又好似受了驚嚇的兔子一般,按著來時原路蹭蹭蹭逃得飛快...而過了潞州北隅的襄垣縣等地,便已臨近後唐治下疆土。高行周自知不可意氣用事,所以追擊一陣之後,再是不甘心,也只得撤兵回返。
做為魏朝救助昭義鎮的援軍,位於潞州中部的潞城,當然也須大開城門,以供高行周所部軍旅屯駐。而後唐李紹斌統領的契丹騎軍,沿途於襄垣等地大肆燒殺搶掠,也有僥倖逃脫的鄉民奔至潞城,向當地百姓訴說後唐軍隊的暴行。
昭義軍這片地界,自從被河東霸主李克用惦記上之後...歷經孟方立兵敗、李存孝縱兵剽掠、李罕之掠人為食、李克恭暴政虐民,直至當年李嗣昭擔任藩鎮節度施政撫民之前,就從來沒消停過。
而李嗣昭死後,他的二兒子李繼韜固然對於河東李家固然沒有分毫忠義可言。但他易幟轉投魏朝,對於治下百姓來說,這段時日局勢上還算安穩。結果後唐河東,再度要來爭奪這片土地...銀鞍契丹直如狼似虎,再加上舊時的恐懼,也使得潞城人人自危,以為又將有災厄臨頭。
但魏朝大將高行周,及時揮軍來援,殺退後唐契丹直騎軍,潞城百姓聞訊後自然慶幸歡騰,於高行周率部到潞城屯駐之際夾道接應,也大有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架勢。
而夾道歡迎魏朝軍旅的百姓當中,有個少年郎挺著身板,一個勁的往人堆裡擠去,就是要湊到前面去,而一睹魏朝猛將雄兵的風采......
喜歡唐末大軍閥請大家收藏:()唐末大軍閥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