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郭崇韜意圖掌控朝政大權,但他到底也是偽唐開國功臣;就算晉軍不少將帥,與其已經結怨,可是晉主無端擅殺郭崇韜,也必定會使得其他宿臣勳將齒冷心寒,人人自危。
而晉主身邊的伶官閹黨,再無郭崇韜扼制他們的權勢,瞞上欺下、干政斂財,也會更加肆無忌憚。那距離我朝大舉北伐的時日,也為時不遠了.....”
汴京內朝集英殿中,李天衢悠然自得,與身邊心腹近臣,正針對後唐國內劇變而長聲說道。
郭崇韜這個善於謀略型的將相之才,也如原本的軌跡那般被冤殺身死。雖然他意圖獨攬大權,打壓同僚的手段有些極端,可是與吳國徐溫有些類似的是,他們這樣的權臣都能起到穩定朝堂的作用...而郭崇韜一死,也沒有人能鎮得住那些恃寵橫行的牛鬼蛇神了。
在李存勖身邊近千宦官,以景進為首的大批伶官...最要命的是還有劉皇后那個誤國婦人。除了郭崇韜被謀害的訊息,李天衢也已得知劉皇后還央求苦悶氣惱的李存勖陪她終日打獵巡遊,也使得現在的後唐帝君,便已有疏怠朝政的趨向......
還有因郭崇韜被冤殺而導致的後唐朝廷人事變動,本來專門要與伶官閹黨對著幹的高官顯要,竟然落得個這般下場...明言人也都很清楚,必然是以景進為首的伶官,以及馬紹宏、李從襲、向延嗣、馬彥珪...等權宦聯手構陷。
所以本來倒向郭崇韜的文臣武將,大多被迫只得向伶官閹黨低頭。其中有文臣豆盧革,便被扶植做了後唐宰相。
可是李天衢卻知這廝也不過是個並無治國實學的庸才,平生只好求長生修煉之術,身為輔相、手握權衡,治理國事卻多有所錯亂...按其史載的軌跡,李存勖身死之後,他便被貶至地方,還被李嗣源賜死,由此可見後唐朝廷開始有糜爛的趨勢,這豆盧革卻也只有添亂的份......
而後唐劉皇后與伶官閹黨更為肆無忌憚的斂財,國庫日漸空虛。李存勖遂又提拔一個名為孔謙的屬臣做主持國家主持國家稅賦收入的租庸使。這廝走馬上任以後便頗有成效,收取錢糧以供軍需,也讓李存勖認為他理財有功,便賜於“豐財贍國功臣”那等稱號。
可李天衢也清楚,那孔謙也絕不是生財有道,他所用的法子也不過是定下嚴酷苛斂重法,去重斂急徵、竭澤而漁。逼迫民生本來尚還算穩定的後唐百姓沒了活路,他還要從中剋扣斂財。
所以如果還是走正史線,李存勖身死,而李嗣源繼位之後,便會立刻廢除孔謙所制定的一切苛斂厲法,還列數苛扣軍餉、搜刮百姓的罪行直接砍了他的腦袋。
而李存勖受劉皇后以及身邊佞臣奸黨的影響,重用豆盧革、孔謙等庸官貪官,也說明他身為君主的判斷力已經大失水準。
所以冤殺郭崇韜,這只是個開始...進步難、退步易,李存勖開了這個頭。現在的他雖然看起來,仍是讓梟雄朱溫驚呼“生子當如李亞子”的當世雄主,可是那後唐帝君的弊病,也將陸續暴露出來。便如正史中的南漢國主劉?派使者進貢中原,窺探虛實,對於剛剛滅了梁朝的後唐帝君,使臣對他的評價便已是:
驕淫無政,不足畏也。
坐在李天衢側首的張驍頷首稱是,可是他很快又介面說道:
“按先前探來的軍情,晉軍鄜延鎮節度使李存璋,屢屢請命赴京入朝,請奏將藩鎮牙軍交託於其他宿將執掌。他急於重返太原,想必也是因為晉人朝堂中奸邪作祟,以試圖勸諫晉主不可被奸黨矇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