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臣以為,劉威、陶雅雖憤慨徐溫挾君弄權,但畢竟吳國幼主,還處於徐溫掌控當中,故而投鼠忌器。可是徐溫誘殺李遇、戕害同僚,意圖架空楊氏篡權,已是路人皆知,有了李遇的前車之鑑,劉威與陶雅也必然不肯身赴險地,而試圖與徐溫交涉。
如此一來,吳國鎮南軍與歙、池等州府,與徐溫掌控的宣、升、信、饒等軍州形如兩國。相互領地犬牙交錯,劉威、陶雅、李簡等地方將帥,一方面仍忠於吳國楊氏,可另一方面,卻也只得擁兵與朝廷對抗,便猶如唐末諸藩割據那般,名義上雖仍為吳國屬臣,卻也不會再聽命於朝堂。”
李天衢微微頷首,對梁震所言表示認同,他轉頭望去,又問道:
“那依愛卿之見,我朝又當如何?”
“眼下自然還是隔岸觀火,什麼都不做。”
梁震回答的卻十分乾脆,旋即闡述自己的觀點說道:
“劉威與陶雅不主動出兵征討挾制國主的權臣,卻又不肯臣服於徐溫,看來也不打算趁勢自立,顯而易見,他們對吳國王室仍是忠心耿耿。我朝就算藉機遣使招撫拉攏,只怕也難以成事。實則對於劉威等人而言,實則眼下也是勢如騎虎,只得擁兵據地與吳國朝堂僵持,讓徐溫有所忌憚,即便挾君篡權,卻還不敢謀國篡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而徐溫的野心已然展露無遺,他要在吳國獨攬大權,絕不會甘心只控扼宣州、升州等幾處州府。徐溫下一步也必然仍要向劉威、陶雅施壓,可他若興兵討伐,劉威與陶雅乃是吳國名將,絕非等閒。無論誰勝誰負,吳國因內鬥而折損的兵馬,也只會越來越多。
可是我朝如若貿然興兵南下,外敵當前,關乎社稷存亡。劉威與陶雅畢竟仍忠於吳國楊氏,也極有可能與徐溫謀議暫時擱置紛爭,一致對外。徐溫更有可能趁機招撫劉威、陶雅等人,而迫使他們只得認同由徐家掌控朝堂,屆時吳國雖然明面上國主姓楊,實則已是姓徐了...但也仍能維持楊行密在世時的局面,而不至似如今這般朝堂與地方將帥僵持對抗的局面。”
正說著,梁震微微一頓,隨即有意味深長的說道:
“但我朝繼續觀望下去,徐溫獨攬大權心切,必然會頻頻試圖威懾劉威等人。他們幾方之間大動干戈,還要搭上許多兵馬的性命,彼此的間隙也自會越來越深...徐溫對劉威、陶雅,乃至李簡的殺心更會日漸加深,劉威等人也更不會打算與其議和交涉。”
除非劉威、陶雅肯入覲宣城,以打消徐溫的疑心,亦或徐溫肯放權不執著於挾制吳國國主掌控朝堂...否則這便是個終究解不開的死局,屆時昔日袍澤同僚,彼此也只會視如仇寇。而我朝趁著他們相互攻伐之際,再突然發兵南下,徐溫與劉威、陶雅猝不及防,屆時也很難捐棄前嫌,而再度聯手共抗外敵。而南征吳國的最佳時機...臣以為,也為時不遠了......”
喜歡唐末大軍閥請大家收藏:()唐末大軍閥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