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張歸霸之外,他的兄弟張歸厚早年也是最好衝鋒陷陣的悍將之一,曾拼得被射瞎一目,渾身也是傷痕累累。如今這般地位也都是拿命換來的,的確也是該安樂的多享享福了。
隨著吳王楊行密含恨病逝之後,江淮那邊局勢太平了許多,張家兄弟當初時常征戰廝殺,時至今日執掌徐泗軍上馬治軍、下馬管民,但也是以主持地方軍政事務為主,基本上也不需要他們再領兵出戰。
可是李天衢大致還記得,走正史線的話張歸霸身故之後,他那兄弟張歸厚再不出三四年光景,便也離世了。
一直以來李天衢心說自己能做的,便是多加留意麾下智謀勇烈才幹的身體情況。平常便隔三差五差撥醫官注意心腹臣子護身保養,就相當於國家為老幹部定期做個體檢...如若真有什麼突發情況,也要及時得到救治。
但畢竟受限於這個時代的科技醫療水平,李天衢也知道自己並非是能給人多添幾年陽壽的閻王爺,更不是幾筆把生死簿上猴子猢猻姓名都劃掉的孫悟空...本來大限已至的麾下臣子,他們或許因為平時的調理、及時的救治還能夠多活幾年,可是李天衢心說也終究無法為他們一直強行續命下去。
到底還是盡人事,聽天命罷了。
而除了張家兄弟之外,李天衢最為關注的股肱之臣,還有如今也已是七十三歲高齡的御史大夫韋莊。如果是按著原本的命途軌跡,他的陽壽只剩下一兩年的時間。
這些時日除了上朝主持國事,批閱諸地奏摺,李天衢也時不時召喚些自己麾下統治班底的重臣至內殿暖閣談笑風生,並私下裡從另一個角度商議國事。
而這些年下來,韋莊主持御史臺職事雖然絕對說得上是老當益壯,積極參與政事,在位清肅、勤於治理。可是近期以來李天衢也發現韋莊即便還算是精神矍鑠,可是腿腳也已有些不利索。今日至內殿暖閣閒談,他便需要有陪同的隨從攙扶進入閣裡,較之先前又多了幾分年邁的老態。
李天衢還注意到,韋莊這次前來閒談,雖然行為舉止也如以往那般從容得體,可是他那張溝壑滿布的臉上,似乎也帶著幾分憂色。
而韋莊這邊剛一入座,光祿寺下轄胥吏,便已煮好了吳越國上貢進奉的餘姚仙茗茶呈將上來,酥梨青棗等果脯也都鋪在了桌上。無論公事私事,李天衢每每與韋莊相會,自然也免不了要噓寒問暖一番,鑑於張歸霸因病離世,李天衢現在對於韋莊的身體狀況也是格外的關注,這次一打照面,便開口說道:
“以韋老這般的年紀,主持御史臺政務勞苦,朕也甚是關心近些時日身體如何,還須好生注意調養才是。”
韋莊聞言,也立刻微躬身子,恭敬回道:
“蒙陛下關懷,囑咐李珣李少監與眾御醫開了延年益壽的方子,老臣安享朝廷俸祿,而深受聖恩,自然也知按時調理,保養身子,近年也別無大恙。”
話雖如此說,到底已經過了七十歲高齡。這幾年下來韋莊即便時刻告誡自己切不可疏忽懈怠,可是逐漸也感到自己的精力確實愈發的有限...然而大半輩子都是為了考科舉中榜,卻屢試不第,一直到了快六十歲的時候才開始仕途生涯...與性情更傾向於隱士的羅隱不同,韋莊也完全出自於一種補償心理,可從來沒有致仕歸隱、告老還鄉的打算。
總之自己能活到什麼時候,韋莊便打算一直在戰鬥的崗位上幹下去。歲數大怎麼了?姜子牙七十二歲才出山,尚能輔佐周朝滅商成就大業,被後世尊稱武聖,封國建齊。即便我這輩子的建樹,終究不能與姜尚姜太公相提並論,可好歹如今也是七十來歲的年紀,也仍是要打拼的時候,而爭取身後在史書中能留下個賢臣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