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三,你雖從為父經歷了幾番戰陣,可畢竟不必如今與契丹人廝殺這般干係重大。你且記得,敵軍意圖誘使我軍孤注一擲,也須先觀望清楚對方各支部曲的動向,謀而後動,也不可輕易發動全力猛攻。
畢竟勢不可用盡,為確定必然能一舉擊潰敵軍之前,還須留有餘。否則不是善於治軍用兵的宿將,統領的若非訓練有素的嫡系兵馬,這一窩蜂衝殺雖然容易,可是收勢不住,而致使諸部兵馬混亂,也只會陷入被動挨打的窘境。”
按說李嗣源本來性情沉默寡言,然而對於這個他喚作阿三的青壯,大戰廝殺之前還不忘點撥教誨一番,也足見李嗣源對他甚是看重了。然而這個青壯似乎也是不愛贅言多語的性子,他聞言答應的痛快,倒也十分言簡意賅:
“義父教誨,孩兒謹記!”
畢竟除去李存進、李存孝等與義父年齡相差不多的特例,以及李存璋與早已亡故的李存信等義兄弟之外,李嗣源這個後世相傳的十三太保之首,年紀在李克用義兒當中年紀算是較大的一個。所以他的親子義兒,如今也已相繼到了從戎出仕的年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個青壯喚作李從珂,本來姓王,由於小字為二十三,故而包括李嗣源在內,就連晉王李存勖都慣於喚他做阿三。畢竟這般時節,李嗣源等晉國君臣,又不知道同期幾大王國對立的南亞那片大陸,在後世會有這麼個稱呼,所以他們如此相喚李從珂,當然也不會覺得有絲毫彆扭......
而李從珂本是趙國鎮州治下平山縣的農戶出身。而自幼喪父,原本與母親魏氏相依為命,然而當年李克用尚還惦記成德軍藩鎮疆土,而屢屢發兵攻打期間,李嗣源曾一時揮軍攻取平山縣,而相中了魏氏便納為妾室,遂順理成章按自己義父的老傳統,便收了這個青壯為義子,並改名為李從珂。
按說李從珂被收為義子之時,他也早已過了記事的年齡,可李嗣源待他不但視如己出,還甚是喜愛看重。他們這對義父子相處,也絲毫沒有一些後爹後媽與繼子繼女相處時,因人而異也難免會有的尷尬。
李從珂也的確十分爭氣,自打到了從軍入伍的年紀,他便任勞任怨的供自己的義父驅策,但有任何教誨也都牢記於心。
更何況李從珂作戰向來勇猛果敢,李嗣源見他這個義子非但作戰驍勇,性情也如他那般也屬於內斂寡言的...所以即便自己的親生長子李從審也快到了從軍出仕的年齡,李嗣源反而與李從珂這義子更為親近些。
然而李天衢若是聽到李從珂這個名頭,也立刻會想到他在正史當中的另外一層身份:
五代第二朝,後唐的末代皇帝。
而李嗣源與李從珂這邊一說一答,方自說罷。忽的有一員牙將策馬疾馳而來,他雖是李嗣源屬下,可看來彼此關係也十分熟絡,遂當即笑說道:
“將主,要指點阿三行軍打仗的手段,也不必趕在這個節骨眼上。契丹那幹驢鳥眼見就要殺來,我等終不能幹候下去!到底當由誰來打頭陣,還請示下!將主若還要與阿三細談,那便由我安重誨先引軍去殺他一陣!”
喜歡唐末大軍閥請大家收藏:()唐末大軍閥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