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唐末大軍閥> 第638章 西漢金山國,那裡竟也有個皇帝?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38章 西漢金山國,那裡竟也有個皇帝? (1 / 2)

安置蜀國來使毛文晏,商討彼此通商互市的這段時日,梁國降臣韋震聽奉李天衢指示,也已動身啟程,西行趕往諸方勢力曉諭魏朝代梁,是上表稱臣亦或有其它打算,也當立刻做出回應。

然而僅兩日過後,原屬歸義軍治下的一方割據政權,便已主動遣使抵至長安,最先意圖向魏朝巴結示好。只不過對方卻也是以一國皇帝的身份,請求與李天衢進行邦交往來。

龍蛇混雜、割據勢力分散的河西諸地,其中勢力較大的涼州夏末、甘州回鶻也不過以首領、可汗自據。竟然還有人膽敢稱帝?

李天衢甚感納罕,然而略加詢問,也知曉那一方勢力來使的姓名後,也是一拍腦門,恍然大悟,心說五代十國初期,除了梁、蜀等於中土稱帝,遠在河西的確也有另一個人以天子自居,只不過按說他也只過了三四年的皇帝癮,所謂的帝國政權便已滅亡。

所以若不是聽人提及,李天衢一時間也沒回憶起來,也沒有確定那一方割據政權君主稱帝的時間軸。然而如今既然對方主動尋來,李天衢這才發覺這幾年,也正是處於那方勢力稱帝建國的時期。

而那個割據政權,則是當年驅除河西、隴右吐蕃諸部,打出歸國復唐的旗號,以十一州領土百姓重新入籍唐朝,立下“百年左衽,復為冠裳;十郡遺黎,悉出湯火”大功的張義潮之孫張承奉尚在維持先人殘存的勢力。

只不過與他心向中原的祖父大有不同,張承奉繼任歸義軍節度使之後,他卻已不再奉唐朝為正朔。而前兩年更自稱白衣天子,而建號西漢金山國。

當然張義潮與唐廷相互聯絡,直至獻瓜、沙等十一州圖籍迴歸中土之時,朝廷還處於唐懿宗、唐宣宗在位時節,雖然國勢日漸衰微,但是還沒有到王仙芝、黃巢舉兵造反,而引得天下時局更為動盪的時候。可是到了張承奉繼任節度使,唐室任憑諸藩欺凌,直至被朱溫覆滅,又哪裡顧得上後來領地又大幅縮水,周邊仍是諸族環伺的河西之地?

只不過那張承奉未免太狂妄了些...聽聞他稱帝之時,下轄也不過沙、瓜兩處軍州,他還一門心思的試圖恢復其祖父時的榮光,意圖讓周邊諸族各部俯首稱臣。只不過他祖父張義潮是心向中原,而張承奉則是試圖自立稱帝,也不打算迴歸中原王朝。

比如對於篡唐的梁國,西漢金山國據不承認其政權合理性。而朱溫這邊亦視張承奉為叛亂自立的賊臣。兩邊隔空聲討倒也十分歡實,估計如果不是顧忌到發兵河西,也容易身陷諸方勢力的泥潭當中,又要提防魏朝、晉國等世仇大敵...梁國也早就出兵遠征,而意圖滅了那隻轄兩州之地的西漢金山國。

起碼周邊其餘諸族各部,表面上會放低姿態,向梁國進貢示好。偏偏張承奉敢對朱溫叫板,那麼他是否又真有那個實力?

由於張承奉公然自稱天子皇帝,對於周邊諸方勢力,又擺出副“當年我爺爺打服了你們,你們如今就都得對我稱臣”的架勢,這卻激怒了這十幾年來也諸部發展壯大的甘州回鶻......

畢竟按甘州回鶻的可汗乃至治下子民想來:我們的祖國,由於黠戛斯的叛亂而覆亡,只得逃離家鄉,顛沛流離、歷經輾轉,終於得以接受唐廷皇帝的冊封,而在河西之地站穩了腳跟。身處縫中求生存,而遷居客地,我們當然也要得到中原王朝的認可。

你祖父張義潮有本事打服河西十一州,還被唐廷冊封為定難軍節度使,而且也認可我回鶻族民在甘州等地繁衍生息,那麼我等臣服於他,當然是心服口服...可是如今唐朝都已亡了,你張承奉也已自立做了皇帝,都已與中原王朝分離開來,現在只統掌兩州還想讓我們臣服...憑什麼?就以為你是張義潮張節帥的孫子?這卻不是白日做夢麼?

所以正是這幾年間,本來同屬于歸義軍治下,彼此起先尚能友好往來的沙、瓜二州,與甘州回鶻的關係迅速惡化,按這段時期記錄當地百姓情況的史載所述:“近三五年來,兩地被人鬥合,彼此各起仇心,遂令百姓不安,多被煞傷;沿路州鎮,邐迤破散。死者,骨埋荒野;生者,分離異土。號哭之聲不絕,怨恨之氣沖天”......

如此自從張承奉稱帝建立西漢金山國以來,便與甘州回鶻開戰廝殺,雖然陳兵於六鎮要隘,前兩年又因回鶻大兵壓境,突破東部防線,雙方便於金河東岸後世甘肅省酒泉市討來河東畔)展開激戰,雖然張承奉親自披掛上陣,統領馬步軍一萬拼死抵抗,這才將回鶻大軍逼退回去...但是總體上看來,也仍是甘州回鶻壓著西漢金山國打,也似使得張承奉愈發的焦頭爛額。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