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高思祥派遣快馬南奔,報說軍情,向李天衢稟道洺州曲周有周圍百姓據城抗擊李罕之麾下部眾,也已先廝殺了一陣擊潰敵眾,也問明瞭招聚黎民的那個豪勇姓名之後。霍彥威這個名頭,當然也讓李天衢立刻便想起了他史載中的生平事蹟。
是啊,已經戰死的霍存...按原本的軌跡,他會投從於朱溫,並且在支援河朔諸鎮,與李克用河東軍交鋒的戰事當中途徑自己的老家洺州曲周。在那裡,霍存本來會遇見一個十四歲的少年郎,因見其為人豪爽,很合他的胃口,遂收養為義子,哪怕年未弱冠,他逐漸也將在梁軍中打響名號......
而那個人,則正是霍彥威。
做為霍存的養子,霍彥威按其原本的軌跡,在前半生本來與晉軍便是死對頭。只不過梁晉爭霸期間他吃過不少敗仗,若論統兵御將的能力,當然也就算不上最為拔尖的名將。不過西北軍閥李茂貞若仍能做為岐王稱霸一方,霍彥威力保邠州不失,還是如劉知俊那等名將過招,也絕非不通兵事的平庸之輩。
然而做為晉軍的敵人,霍彥威卻是在後梁朝綱闇弱,終究難免亡國而降晉之後,才迎來了他人生的高光時刻。
由於後來追隨著李嗣源輔佐征戰,兩人之間情誼越深,這也使得李嗣源於黃袍加身,奪取後唐帝位之時讓霍彥威立下從龍之功。一個梁國降將,到了後唐明宗當政時節能做到“內外機事,皆決於彥威”,相當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也足見霍彥威不但善於言談、長於交際,把持軍政大權也能鎮得住場子。待其身故,李嗣源則反應則是掩泣歸宮、輟朝三日,並且追贈武臣最高榮譽的“忠武”為諡號,能達到這般成就,也足以說明霍彥威還是有真本事的。
然而如今的霍彥威,在他十四歲那年卻並沒有遇見霍存而迎來生命的轉機...李天衢尋思著,暗付這大概也可說是金子早晚會發光的,他透過自身的打拼也具備一定的能力,如今也正要爭個出身。李天衢倒不由得又想起作戰敢打敢拼,卻已經憾然戰死的霍存,遂感念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你的妻兒家小,我當然會悉心貫注,照託他們生計無憂,至於那霍彥威...雖然在這個時空你們沒有機緣相會,結成義父子的情分,我也會栽培提拔他能夠建功立業。雖然別人都不會明白,這權當是我對你的另一種緬懷吧......
李天衢遂給出回覆,命斥候傳令高思祥帶霍彥威前來相見。兩日後,統領另一撥哨探輕騎,巡查洺州西面地域的高思緒也遣人傳來急報,洺州西面與磁州交界的邯鄲一帶,疑似發現李罕之所處的敵軍部眾。然而對方也已察覺到南面有大軍前來征討,也已開始迅速轉移,看來也無意正面迎敵,而是意圖儘快西逃至朱溫所掌控的領地之內。
既然親自統兵前來,這一次李天衢就沒打算讓李罕之還能僥倖活下去。行軍大帳當中召集眾將,分撥部曲,沿洺、磁二州道路要隘設兵攔截,務必要驅趕著李罕之陷入包圍圈中。然而軍議之時,與李天衢合計的一眾將領當中,有些目光時不時的也會落在向一個人身上。
畢竟符存審雖然轉投為李天衢效力之後,向來用兵治軍勤勉,積累戰功,如今也早已是功臣勳將,可是他起初投軍入伍之際,到底是先投到了李罕之帳下做得一名小校。如此說來,李罕之也算得上對他有知遇提攜之恩。
符存審性情謹慎精細,注意到帳內同袍投射過來的目光,更清楚眾人的心思。他遂長身而起,朝著李天衢躬身施禮,隨即斷然表態道:
“當初臣的確曾投至李罕之軍中,而為主盡忠、不徇私情,更何況李罕之倒施逆行,殘暴害民,再復秦宗權、孫儒等兇醜暴行,臣恥曾投他為下僚。為大王效命,方自何為值得投效的明主!臣與那等同類相食的禽獸,早已恩斷義絕,還望大王下令,許我前去征討那等賊子,臣也決計不會心慈手軟!”
喜歡唐末大軍閥請大家收藏:()唐末大軍閥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