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友寧兵犯青州,王師範苦不能擋,而淄青軍智將劉鄩率領八千兵馬馳援藩鎮治所,由鄆州北上,途徑齊州,可是治下與東面淄州交界的章丘地界,卻也遭遇由北面為梁軍所佔的棣州為據點而向南侵攻的敵軍部眾。
就算是劉鄩足智多謀,善於用計,可是梁將王檀、張存敬,也絕非是易與之輩。
籌謀設計,也是要在彼此尚還無法揣測得清敵方用兵意圖的情況下,才更有成效,可是王檀與張存敬,已算準了劉鄩必然是急於要奔赴回青州救援王師範。如此梁軍守株待兔,專等劉鄩主動前來猛攻,又怎會輕易中計?
而劉鄩當然也能預料到梁軍意圖圍點打援,他小心提防,一時間心急如焚,卻也不便冒進妄動。
然而正當劉鄩所部兵馬,被梁將王檀、張存敬牽制在齊州章丘一隅,李天衢也已出手了,兩員驍將聽從他鈞旨率部啟程,經泰寧軍兗州,過萊蕪,而開撥進青州尚未為梁軍截斷道路要隘的南部地域。與位於沂山北麓的臨朐縣城已不過一日路程,距離青州治所益都,則不過數十里的距離。
差不多在同一時期,朱友寧縱兵在青州北部的博昌屠城之後,匯聚幾路協同部眾繼續往南侵攻。王師範再是驚恐畏懼,也終究不能坐視朱友寧順風順水的向南繼續侵攻,仍要大肆屠戮治下子民,而王師範的胞弟王師克仍是血氣方剛,主動請纓,統領三萬兵馬北上迎擊,竭盡所能,也要拖住朱友寧不斷蠶食淄青軍腹心要害州府領地的程序。
可是有勇氣,與有能力並非是一回事,王師克統領的淄青軍部眾,好似是送人頭一般,又被朱友寧殺得潰敗。而王師克本人,也被梁軍生擒俘虜。
意志與信心幾乎徹底崩塌的王師範,雖然麾下仍舊保留大量藩鎮牙軍,可是如果仍是按史載軌跡,他氣餒沮喪,也是不願讓弟弟為梁軍誅殺,所以便放棄與梁軍決一死戰,轉而出使請降,隨後也只得任由朱溫宰割......
可是如今的王師範,畢竟還有李天衢這麼個強大的靠山做鄰居。王師範之弟王師克徒勞出戰迎敵,卻也爭取到了一定的時間,同樣處於青州地界,朱友寧往南面打,李天衢派出的救兵卻是向北疾行馳援,搶在敵軍前面,救援王師範的這支軍旅,也終於抵至青州治所益都城下。
終於趕在梁軍兵臨城下之前盼來了援軍,王師範慶幸欣喜,如同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然而等到他帶著一眾幕僚親自出城去迎,殷切的笑意卻在臉上凝固住了,王師範眉宇間也夾雜著憂慮之色,而不住暗念道:
這...只一萬援軍,又當真能打退勢不可擋的梁軍麼?
而且王師範知道李天衢帳下累建功勳、名氣最大的當世名將,有王彥章、葛從周、張歸霸等人,至於眼前這個符存審嘛......
雖然也聽過他的名頭。可是敵軍制勝都指揮使朱友寧,當真是驍勇善戰,劉鄩將軍不在,我淄青軍便無一人是他對手。何況梁軍還有幾撥協同兵馬,據探報連同朱友寧所部制勝都合計三萬五千人上下...這符存審率領一萬援兵前來,恐怕也是無濟於事吧......
李天衢親自統領大軍坐鎮鄆州,與朱溫對持,也不便抽調太多兵馬趕赴青州支援王師範。思前想後,便決意仍留下王彥章、張歸厚、王重師、劉知俊、康懷英、霍存...等驍將統領各部牙軍屯兵駐守,牽制朱溫。而先行派遣符存審率領所部軍旅,也另還留有一招後手相繼馳援淄青軍。
朱溫那侄兒朱友寧太過能打、實難對抗?是你淄青軍的牙將牙兵太弱了。按原本軌跡應是由楊行密派出救兵,派遣大將王茂章只率領七千兵馬,便抗住朱友寧的猛攻,並趁著敵軍連續作戰,人困馬乏時合兵急攻,直接將斬了朱友寧的首級。一物降一物,眼下在你淄青軍氣焰猖獗的梁將梁兵,還不是朱溫帳下最為善戰的精銳之師,也並非不可戰勝的勁敵。
而符存審現在的名氣遠遠還沒到舉世聞名、青史流芳的程度,但是李天衢卻很清楚按後世評價,朱友諒充其量算是驍勇善戰的將才,符存審卻是代表著五代十國時期頂級名將的大魔王級別...就算戰事無常,勝負不能蓋棺定論,可符存審如今統領的一萬兵馬,也是李天衢帳下最是軍紀嚴明、訓練有素的豹韜都衙內親軍。
如此陣容配置,這般排面,李天衢心下反而嘀咕著用來馳援王師範,而試圖殲滅朱友寧這一路敵軍,是不是有些拿牛刀當殺雞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