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朱溫,尚還不知道倘若真要對李天衢動手,針對著他部署下的一系列計劃也將立刻被啟用。可是朱溫殺敗李克用,又將河中納入治下,如今在天下各處割據藩鎮當中實力的確已是獨佔鰲頭。
而朱溫之所以能迅速兼併西北諸鎮,在他身後,那個素不喜兵事,但的確有王佐才幹的首席謀臣敬翔處理後方政事,梳理諸處歸從藩鎮各級官署人員配置,而且以其治世之才迅速穩定地方,的確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隨著朱溫的愈發強勢,首先感受到莫大壓力的,則是剛剛滅亡東川節度使顧彥暉,而一統兩川之地的王建。他立刻發兵又控扼住入蜀要道,畢竟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朱溫再是兵強馬壯,倘若真是得隴望蜀,往西面打也必定是舉步維艱,也極有可能徒然損兵折將。
就算朱溫又挾制李曄加封王建為西平王,人家可也絕非是好糊弄的主,該受封便受封,對朱溫派遣來的使臣也甚是禮遇,但是派兵控制封死入蜀要隘,也絲毫不曾放鬆警惕。派使臣,你可以來,但是入蜀的險關棧道上倘若發現有梁軍出沒,也必定會往死裡招呼......
你朱全忠和老子耍弄心機,好像誰不會玩心眼似的。
可是就算朱溫短期內對王建無可奈何,可是盡在眼前,他還有一大塊可以吞併的藩鎮疆土。泰寧軍兗州瑕丘這邊,李天衢很快也得知西面傳來的戰報,那塊被朱溫盯上的目標下轄的藩鎮牙兵當真不堪一戰,節度使硬撐不了多久,不敵朱溫麾下精銳部眾的猛攻,已然丟了地盤,然而他以輕舟奔逃,這一路下來,卻是主動前來投奔李天衢......
山南東道節度使趙匡凝,由他掌控的勢力敗亡也必原本的軌跡要早了很多年。畢竟朱溫急於稱帝,要儘快擴張領土。可是李天衢統掌數處藩鎮同樣兵多將廣,一段時期內取之不易,而連續兼併下西北諸藩,等到朱溫再回過頭來,便發現眼下尚由趙匡凝統領的地盤,不但領土相對廣闊,偏偏又很容易打......
更何況,這小子最不識抬舉,口口聲聲沒事總是宣揚扶唐忠於皇上,朱溫心說孤看你不順眼也已經很久了。
而逃亡而來的趙匡凝被接引著趕赴兗州,待李天衢親自與他會面之際,就見這個自家基業被他人奪了去的節度使的確如史載那般,生得相貌雄奇,只不過他滿面的苦大仇深...甫一見到李天衢時,雖然以後只得寄人籬下,然而趙匡凝拱手施禮,道了聲“多謝節帥收容”,可從神情看起來也並沒有表現出多麼的殷切,那副神情就好像是在說:
你肯收留我,先謝謝了啊。至於怎麼安頓我,你看著辦就好了......
李天衢回禮安撫,卻也不住的撓了撓頭。對於唐末五代割據一方的藩鎮君主,李天衢自問憑著自己對史載的瞭解,差不多也能大致揣度得清很多人的為人秉性,可是眼前的趙匡凝...李天衢覺得這個人很有個性,是因為很多時候根本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
雖說比起原本的軌跡他一方勢力敗亡的要早,可是聽聞趙匡凝與自家兄弟奔逃時失散,其弟趙匡明往西面逃入了蜀地。而趙匡凝也是按本來的軌跡先是朝著揚州廣陵的方向逃,只不過如今淮南軍治所沒有為楊行密掌控,卻是落入了李天衢手中,所以他輾轉一番,這倒投至兗州瑕丘這裡來。
而趙匡凝的父親趙德諲早年可是跟著吃人大魔王秦宗權麾下將領,四處劫掠侵攻,這才佔下了山南東道藩鎮。而後秦宗權眼見敗亡,趙德諲遂歸降於朱溫,大概也可以算是宣武軍的附庸勢力。可趙匡凝不但喜讀詩書、極好學問,更是以唐廷忠臣自居,屢屢給朱溫找不痛快。
按史載的話,李克用麾下將領李承嗣、史儼陷在楊行密那裡,打算經過趙匡凝掌管的領地借路山南東道,可如此一來,也免不了要經過朱溫勢力要害所在的宣武軍...趙匡凝立刻遭受梁軍討伐,駭得請求和解,朱溫饒了他這一次,結果弒殺皇帝李曄之後,趙匡凝的戰略處境明明受到梁軍的軍事威脅最大,他卻又痛哭流涕的對著使臣來了句“受唐恩深,不敢妄有佗志”......
怎麼招?這還要在我眼皮底下搞事?
朱溫遂再也不打算保留這一方附屬勢力,直接出兵吞了山南東道。趙匡凝也就只得往東奔逃,好歹楊行密與朱溫也是勢如水火,眼見趙匡凝被自己的死敵對頭多了基業,待他也甚是敬重禮遇,本來趙匡凝卻是消停低調些,起碼有南吳做靠山這輩子大概也能得個善終。
結果趙匡凝又不知是何緣故,在楊行密之子楊渥設宴歡飲,並吃他喜食的青梅之際,趙匡凝當面就懟了句“勿多食,發小兒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