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劉長卻覺得這廝說的有道理,戍邊卒一年一換,若是將領們不換,那還真的可能造成嚴重的問題,於是乎,就按著這廝的說法,劉長特意設立了屯田校尉,還進一步設立屯田將軍,用來協調地方派和這些空降派之間的關係。
“錯啊....”
劉長複雜的看著面前的晁錯。
說晁錯是能臣吧,這廝總是目空一切,誇誇其談,結果實戰被召平一個回合就搞定了,若說不是吧,這廝又總是能想出很多不錯的辦法,就比如這次的屯田,是晁錯最先想到戍邊卒的糧食耗費問題,從而提出了“令遠方之卒守塞,一歲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選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備之...”
張蒼都對這個政策大為稱讚,認為這個辦法解決了大漢糧食輸運耗費高的問題,並且將原先的虧空變成了盈利。
“若是屯田之事能成,就算你大功。”
“多謝陛下!臣只是為君王解憂,若是能對農桑之事有益,那便足矣!”
“陛下要開不世之盛世,要讓天下人飽飯,臣雖不才,卻願意全力輔左陛下!
晁錯說著,又急忙從衣袖裡掏出了一篇奏章,恭恭敬敬的遞給了劉長。
在這些年裡,晁錯絕對是最積極上奏的大臣,而對他的奏章,劉長還是挺重視的。
最初他的《論貴粟疏》,給劉長指明瞭三點,就是允許百姓們透過繳納粟米來獲得低等爵位,以此打破底層的差異,並且充實國庫,然後就是拜爵除罪,也就是透過繳納粟米的方式來獲得減刑,例如你判了死刑,你繳納了足夠的糧食,可以改為宮刑,劉長沉思了許久,最後也是接受了。
這種拜粟除罪的方式甚至影響到了漢律,例如你傷了人,若是願意給與賠償,對方又願意接受,那可以減輕你的罪名,同樣的,若是你的罪行是關係到國家的,那你也可以透過向廟堂贖罪的方式來減輕自己的罪罰。
張釋之根據這一套弄出了減刑律,裡頭詳細的規定了各種減免刑法的規定,對秦國的律法進行了補充。
至於第三種,是貴五穀而賤金玉,簡單來說就是要廟堂控制糧食的價格。
在後來他又上奏《言兵事疏》,主張拉攏蠻夷的軍隊,以漢軍為核心,以蠻夷軍為輔左,以蠻夷來制服蠻夷。
而先前,面對戍邊卒糧食問題,晁錯上奏《守邊勸農疏》。
裡頭詳細的說明了屯田這件事的好處,希望劉長能施行。
這已經是晁錯所拿出的第四封奏章了,劉長接過奏章,認真的檢視了起來。
“陛下,原先秦國進行戍邊,只是派遣士卒去佔領,又將當地賞賜給那些士卒讓他們定居,不許他們返回,這些士卒本來是想要透過戰功獲得好的耕地,結果獎勵變成了懲罰,獲得不毛之地,還不能回家...這就是秦國戍邊制度的失敗之處,臣以為,徙民實邊的前提得是自願,不能逼迫百姓們前往,而且要達到一個程度。”
“要使先至者安樂而不思故鄉!”
“臣看如今的天下,百姓家裡子嗣很多,而土地卻很少,在他們逝世之後,耕地留給長子,餘丁則是要自謀生計...如今天下餘丁何其多,若是我們能組織這些餘丁,招募餘丁們前往邊塞進行耕作,充實邊塞的人口,百年之後,這些邊塞地區便與中原沒有了區別,而他們若是自己前往,混亂的進行開墾,那就達不到安樂的程度。”
“因此,除卻戍邊屯田,臣以為,還可以組織這些自願前往的百姓們屯田,分為軍屯和民屯,廟堂組織百姓們進行屯田,開發邊塞,修建城池來定居,總好過他們個人去耕作開墾...”
說完了自己的想法,晁錯又笑著說道:“陛下,臣是在陛下的提醒之下完成了這奏章,只是還不夠完善,無法施行,請陛下指點....”
“哈哈哈,你是個能臣!”
“不過,得虧是遇到了朕,若是遇到趙王那樣的君王,根本就護不住你!”
“有朕在,你什麼都不用怕,有什麼想法儘管說,有朕在,就沒有人敢動你!”
“臣為王事,有何懼之?!”
ps大漢勐人何其多也。
喜歡家父漢高祖請大家收藏:()家父漢高祖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