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還因此出了名,而且愈演愈烈,在漢朝末期,這甚至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成名的手段,就比如某位著名的四世三公。
可晁錯直接就將這種行為批判為不孝,沽名釣譽的行為,非但不去獎勵,還要去懲罰,這還了得??
晁錯在自己臭名昭著的人生履歷上又加上了濃厚的一筆。
有大臣憤怒,也有大臣譏笑。
重視這些的不只是貴族,民間的情況更是如此,你這般下令,就等著被天下人所辱罵吧!
劉長直接透過了晁錯的上奏,這項法令正式下達。
果然,法令下達之後,就在各地引起了軒然大波,迅速引起了大批人的不滿,奈何,晁錯早就料到了這樣的情況,他在各地增派人手,讓他們嚴格的監督,並且告知他們,但凡有對此政不滿的人,就要被抓起來問罪。
典型的歷王行為,道路以目簡直就是最好的形容。
而這種對立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在太學,太學裡的儒生徹底炸開了,他們並不懼怕晁錯,有的人寫文章來批判,有的人則是直接準備去堵晁錯的府邸,有人則是拉著眾人要去皇宮....浮丘伯很是擔心,多次出面干涉,卻也壓不住儒生心裡的怒火,終於,晁錯的府邸還是引起了儒生們的圍攻,這些儒生們很快就被廷尉帶走。
晁錯則是藉口太學鬧事的問題,直接上書《正言論》,名正言順的透過,設立了對太學的一系列管理辦法。
在這一刻,晁錯的惡名達到了頂點,從廟堂到鄉野,沒有人不厭惡他,鄉野裡關於他的童謠是一個接著一個,遊俠們則是紛紛以他為目標....他幾乎成為了第二個郭開。
這項法令頒發的第一天,墓葬就開始得到了嚴格的控制,當然,也有不願意的,多地都發生了百姓與官吏發生衝突被抓起來的情況,儒生們則是積極宣傳,認為這些人是真正的孝子,因為孝順而與官吏衝突,不肯讓父母受難,是要全力去營救的,在這種事情上,晁錯其實並沒有什麼助手,因為就是與儒家關係不好的黃老,在這種時候也不敢站在他這邊。
各地都出現了頻繁的波動,不少人被抓了起來,更是有各地的官員上書,請求廢除這樣的法令。
群臣的奏章更是如雪花般飛向了劉長。
而劉長,對此不屑一顧,他此刻正在韓信的府邸裡。
韓信正在書寫著什麼,劉長吃著果子,就坐在他的身邊,側著頭觀看,他光是吃就算了,還發出很大的聲音。
韓信也不明白,為什麼這豎子吃個東西都能這麼招人煩。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師父?你寫完了??”
“還沒有...你是上我這裡來避難了?”
“避難??”
“呵,群臣都開始跟我上書了,這可是頭一次,可見你將他們都逼成了什麼...”
“啊??他們居然還敢跟師父上書?他們都說了什麼?”
“說有小人蠱惑聖君,讓我誅殺小人,為天子正名。”
劉長一臉譏笑,“這些沽名釣譽的也配讓我來避難?一個個說的大義凌然的,實際上都是怕壞了自己的利益,這些人從前都是透過這樣孝順的方式來獲得名望的,若是我不認可這樣的孝行,那對他們的名望就會造成損害...有些犬入的,自己不敢站出來,就去教唆太學生,還在地方上造勢,想要讓我妥協...”
“儒家這群人,恨不得讓天下都遵守他們那一套禮法,當初我阿父逝世的時候,他們非要讓我兄長守孝五年,讓我們守孝三年...還說全天下都要守孝,食肆全部關門,天下人都待在家裡默哀一年...這不是放屁嗎?這麼搞,天下都要給亡了...那些朝臣正在給我辦事的時候,家裡出了喪事,我讓他們回去處置,處置好了繼續辦事,他們就開始指責此人不孝...”
“民間的百姓,有的吃不起飯了還要舉辦隆重的葬禮,就是不願意揹負不孝的罵名...這些人的禮法是吃人的,非要拿活人的飯去喂死人,餵了就是孝順,可喂完後呢,他們要吃什麼?這些儒生才不理會呢!”
“權貴就更不用說,恨不得將所有的家當都帶下去,那一車車的黃金,衣裳,孤本的書籍...當初我大哥逝世的時候,我那個猶子為了彰顯自己的孝順,弄了整整十輛車的黃金,三百多件華服,還有很多強弩,寶劍...我仲父逝世的時候,那些他所供養的儒生們更是上書郢客,說不能差與齊王,弄了更多的黃金,珠寶,書籍,華服,強弩,寶劍,長矛...恨不得將楚國的家當都給丟進去!!!而其餘大儒們居然還說孝哉賢哉!要是我仲父知道自己積累了一輩子的財富就這麼跟著他被埋葬,不用於國事,他不打斷這些儒生的腿?!”
“我總算是知道阿父當初為什麼要往他們帽子裡撒尿了!”
“要是我,我直接往他們頭上拉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