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三年之約便要到了。
這三年來,晉國格局大變模樣,北陽城雖然國號為魏,但是住在北陽城下的老百姓卻始終覺得自己是魏國人還是晉國人並沒有什麼分別。
因為晉國的條例,似乎是在向魏國學習。
比起學習齊國的制度,晉國其實更適合走自己的制度。
而杜仲是最瞭解晉國的人。
快到了點兵對決的時機,北陽城內便多了兩分惶恐。
雖然說是點兵,可最怕的便是一方說話不算話,臨時決定開戰,為此北陽城外的百姓也挪騰了好大一片,杜仲將就近的一座山頭設為點兵場。
周濤跟隨杜仲多年,這三年來日夜操練,如今北陽城已有近三萬兵馬,但是要想與晉國抗衡那簡直是痴人說夢。
提前一月,杜仲便派人送來了點兵決戰的規矩。
規矩十分公平。
點兵以五百人一場為對決,考驗將領的策略,規模也小,不宜傷及無辜。
對決分為三場,一共一千五百人。
一場夜襲,一場河戰,一場山林戰。
魏國如今只有一個北陽城。
而北陽最近的,便是沁陽城。
對魏國來說可以說是十分艱難,因為以城池為賭注。
晉國若是輸了,就要讓出沁陽城,若是魏國輸了,那麼便直接倒旗。
說起來,這不大像是一個國與國的開戰。
自古以來,國與國之間開戰,從來不管百姓生死。
但是現在卻更像是比賽一般,用一種損耗最小的辦法。
皇宮門口,文靈牽著一大一小兩個孩童,看著顧潯,“你非要親自前去不可嗎?”
顧潯點頭,“這不僅僅是魏國與晉國之間的戰爭,杜仲他承認了皇兄的死和父皇的死與他有關,雖可能不是他殺的,但是我給了他三年的時間,如今我也必須要親自了斷。”
說完顧潯摸了摸長得高一些的小蘿蔔頭,“楨兒長大了,可以照顧皇嬸嬸和妹妹了是嗎?”
顧楨雖然才三歲,但是生的和顧凜是十足十的像。
甚至板著小臉的樣子,也跟顧凜不近人情的模樣像極了。
“皇叔服放心,楨兒可以照顧嬸嬸和云溪妹妹。”小太子才長牙,說話還漏風,板著臉說著漏風話的樣子十分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