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曇不解,遞過去一個詢問的眼神。
蕭樾道:“本王跟他說可以去,但是要帶上你一道兒。”
蕭昀當然不可能答應,當時就黑了臉,叔侄兩個又是不歡而散。
蕭樾如今也算是把蕭昀看穿了,那小子是眼見著奈何不得他,又不想和他兩敗俱傷,索性就走一步算一步,打算把他身上的利用價值給壓榨個徹底了。
東南沿海一帶,其實一直不太平,海上經常有海盜和倭人搶劫商船,為禍海上。
可大胤沒有大規模編制的水師,就只有當地海商和衙門聯合組編的小型隊伍可做防禦,像是皇甫家的商隊出海,用的也都是自家訓練出來的精通水戰的護衛護航保駕。
水師不健全,這個問題,是大胤建國至今一直存在的,歷任皇帝都因為種種原因,顧及不到,再因為海上只要一起大的風浪,基本上出海的船隻就要有去無回,天災的破壞力太強大,而大型船隻雖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抵禦風浪,可一艘稍微大點兒的商船建造起來就耗時耗力,更別提是構造和功能都更復雜的戰船了。
大胤的海商一直不怎麼發達,沿海捕魚為生的漁民居多,而缺少坐鎮的大商賈,無利可圖,這也就直接導致海岸線上就算是和海盜或是倭人衝突也基本上都是小打小鬧。
朝廷只在岸上加派重兵設防,保證他們一旦得寸進尺衝上岸來就能順利將他們擊退而已。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前世的時候,蕭昀和蕭樾在位時都沒顧上管海防這一塊,今生卻機緣得當——
這一年之內,大胤暫時和北燕建交,又壓制住了南梁蠢蠢欲動的勢力,朝中一片安穩,得了一時的安定,蕭昀的想法原是沒錯的,正好趁著南北邊關都安定,看能不能穩固了東邊沿海的水師防禦。
只要朝廷成立了強有力的水軍,有了強大的後盾,海上通商也才能被推動和發展起來。
東邊沿海的情況,其實前世蕭樾也是很早就有研究過,只是一開始他只是受排擠的駐邊將領,後來雖然登臨帝位,但緊跟著武勖就夥同南梁人起事了,同樣是有心無力,一直也沒顧上。
現在蕭昀主動提及,正好他也剛好有時間有精力……
原是想做這件事的,可——
蕭昀那小子居心不良,上回支走了他就趁火打劫想逼迫武曇就範,這一次他如果再離京……
海防一事,沒有前人傾注心力去整頓過,要新興一支足以撐起海戰的水師隊伍,可不是個把月就能速成的。
蕭昀想讓他去打前陣,卻不可能讓他將此事負責到底,應該是等他把那邊的局勢和因地制宜的方案做到初具雛形之後就會將他召回,替換成心腹。
可是因為毫無經驗,蕭樾保守估計,如果他真接了這趟差事這一去——
短則一兩年,長則數年都有可能的。
而誠然,他說帶武曇同往,也只是故意拿話茬兒擠兌蕭昀的。
他目前對海戰毫無經驗,那邊又時常會有海盜和倭人試圖登陸擾民,並不太平。只要朝廷開始興建水師,勢必要引發他們一輪大規模的瘋狂攻勢。
故而,就算武青林同意,貿然之間他也不可能帶著武曇一起過去的。
所以——
這件事他當時找藉口推諉,也並非只是為了氣蕭昀的,而確實是還沒拿定主意。
武曇有陣子沒見他了,對蕭昀有意派他去海域駐防的事提前居然一點風聲也沒聽到,甚至於好像武青林都完全不知情,否則不可能也不跟她先透個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