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的南臨夜色靜謐,山巒盤伏。
小貂將狗子帶到了一處巨大瀑布,紀行在雲端之上遠遠望了一眼,記下大概位置便離去。因為他不敢保證自己靠得太近,那位“葉叔叔”會一無所覺。
當確定這一處地點之後,紀行便回到客棧,腦海裡浮現出那一日與清音谷谷主一戰。
看來自己是時候要修煉一番神識了。
與清音谷谷主之約還有將近三日,紀行想起一事,自己何不去一趟池淵?他一向想到什麼就會做什麼,剛剛敲定這個想法他便動身。今時不同往日,他已經知曉池淵所在,不必來來回回兜圈子去找,所以最多一天半的時間足夠他跑一個來回了。
一路披星戴月,待到翌日晌午,紀行已到池淵。
“呵呵呵呵,你又來了?”一個老邁聲音響起。
紀行道,“長流前輩,我給你待了點酒菜,不知道你方不方便享用。”
翰長流道,“我已化身圖騰,自然也無口腹之慾,你把這帶來我只能看看罷了。”
紀行笑道,“原以為前輩還能出來活動活動筋骨,那前輩就看著我吃就好。前輩,此次前來,是想求教一番,有關神識修煉的事。”
翰長流道,“你也發覺你神識修為的不足了。在這上邊,我能給你的指點不多,因為神識修為與境界的關係很大。你若是缺乏相應境界,撐死了學個以神識為基的先天武技,而且用完了對神魂損傷很大。”
紀行道,“真靈境不夠嗎?”
翰長流笑呵呵道,“此境界非彼境界。古人先修心再煉體。所謂真靈境,真元境,只能代表你的武力強大與否。真正的境界,是以其人修養為基準,以精神堅韌為量度。我給你講個故事。”
在不知多少歲月以前,傳說羲皇上人垂手而治天下,是為無為而治。那時的君王都是聖人,但他們卻擁有著足以移星摘月的莫大能力。有沒有這麼厲害,先不去管。就說他們那時候的人,總是講求道德為先。道在前,德在後。找到了道,能悟透其中關鍵,再修養仁德,這便是境界。
那時候境界是衡量萬物蒼生的一切準則。羲皇年代,人類要對付恐怖的妖獸,還有各大天災。什麼天降流火,大地崩碎,洪水爆發,就像現在人吃飯一樣隨處可見。但是這是為什麼?有個比較可信的說法是,當時的人類或者妖物,都有著莫大的能力,很有可能一出門,隨隨便便就能撞上一個真靈境的大能者。至於真元境的,因為太過弱小,基本不敢出門。
一位叫李耳的先賢,第一個制定了道的標準,也是第一個闡述了德的含義。這位先賢便是道祖老子。從此天下人修道。修行境界的第一步就在於找到屬於自己的道。有一則莊子的軼事。
東郭子問莊子道在何處?莊子說無所不在。東郭子讓他說明白點。莊子就說在螻蟻。這人難以接受道,怎麼道這麼卑賤?莊子又說,道在瓦礫。那人道,怎麼更扯了?莊子就說道在屎溺。
所以要說道在哪裡,是永遠說不通的。在道之前,萬物平等。由此可見也就只有道能夠承載天地。由道衍生出來的境界,自然也就成了衡量天地萬物的準則了。境界好比度量衡,能夠規定世間一切度量。一個人要是說他逾越了道,逾越了境界,那仍然要將他納入道的境界之內。
之所以要說這些,是因為在古老年代,人類的境界都還沒有標準。沒有標準,卻有些人擁有了極為強大的力量。那麼這些人會做什麼?屠夫不識丁,心積怨氣,還能奮起殺人。那麼當時的大能力者,若是沒有境界,他們會做什麼?
共工怒觸不周山,只因與顓頊不和,以至天柱傾,洪水遍地。這便是境界不足夠支撐他的力量。以至於這樣神明一般的人物,也會像屠夫一樣做一些不過腦子的事。
除開洪水,人類最大的威脅還在於蠻化不開的妖物。據說羲皇上人能無為而治,便是悟出了屬於他自己的道,成為了聖人。只不過羲皇未能統一地整合過道與境界而已。
道德境界如今流傳下來的只剩下儒家那一套:君子,隱士,仁者,聖人。人類因為有了制定境界的標準,便開啟了那個偉大的神話時代。天下萬妖順服,再無毀天滅地一般的天災出現。
放在今天,羲皇的境界定然遠遠邁過聖人一境。一旦境界到了這個地步,再輔以其人本身所攜巨大能力,足可以口含天憲,言出法隨!可以說羲皇上人並非是無為而治,只不過因為他要治理天下,只需要說一句話便已足夠!諭令一下,天下順服!
但這畢竟只是神話故事。
君子,隱士,仁者,聖人四境。聖人可以不提,單說君子一境,一旦踏入此境,其人神識便有了些看頭了。
翰長流講完這一切,“你應該已經踏入君子境。只是你這個境界不是很穩當,是誤打誤撞上去的,而非苦修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