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兼併趙國,設立四省,版圖瞬間擴大了近一倍,西面的蜀國、魏國、沙羅,無不因此而膽寒。
尤其是蜀國的劉焌,整日愁眉不展,傻子都知道,王秦吞趙後要下手的國家肯定是蜀國。
誰讓他蜀國是列國中,疆域最小,實力最弱的國家,否則也不會有弱蜀的稱號。
僅有兩川之地的劉焌,在王秦將注意力放在趙國的這兩年間,拼了命的發展國力,可以說是勵精圖治。
然而,短短兩年時間,並不能改變什麼,蜀國有自身的侷限性,地狹物稀人少,從根本上就限制了蜀國前進之路。
在劉焌拼了命積蓄力量自保的同時,伐蜀的主帥陳尋,也沒有閒著,南川的不穩定因素基本被他擺平,漢廷派出了大量官吏入主南川,施政治理。
雖然在明面上,漢廷還沒有宣佈將南川劃入大漢的版圖,但大家都清楚,南川已經成為了大漢的一個省。
只待蜀滅,漢廷就會正式設省立制。
邕城。
陳尋聚集一眾將領謀士,討論伐蜀方略。
前不久,龍治、韓德消滅石井松、聶正邦,佔據燕都乃至整個趙國,訊息震驚天下,接下來,大漢的主攻方向,會從北面轉移至西面,也就是蜀國。
而伐蜀的重任,自然落在了陳尋的身上。
十八萬軍隊,早就蓄勢待發,只待皇帝一聲令下,便會向蜀國發起猛攻。
楊明、車無子、石求魚等人摩拳擦掌,就等著分滅蜀功勞的一杯羹。
易城方面的蜀軍,每天都承受在日益劇增的壓力之下,以至於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發問,“大漢的軍隊有什麼動靜?他們打過來了沒有?”
西川、東川兩地的富戶望族,都開始悄悄轉移財產,要麼遷往魏國,要麼就溜向大漢。
當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們更傾向於大漢,因為現在的魏國自身難保,也不安全。
反而是新興的大漢,有超強的包容性,適合生活。
黎煌和丁寧不斷加強易城的防禦,但與漢軍的實力增長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哪怕是在大漢吞趙設省後,劉焌也只是多增了三萬兵至易城,劉焌分析,大漢剛滅了趙國,還需要時間來融合趙國,短時間內不會伐蜀。
所以,他還有一段安穩日子可以過。
他的這個想法,符合王秦的心理。
但陳尋的軍隊,早就準備好了伐蜀,供應大軍的物資也都儲備在了邕城,以免戰事爆發會因補給不足而受到掣肘。
另一邊的魚腹,韓翼也在秘密籌備進攻夔門一事,若是陳尋進攻西川,他就會猛攻東川,策應陳尋,從兩面夾擊蜀國。
既然箭已上弦,多等無益。
王秦召開了幾次內閣會議,最終定下了在秋初進攻蜀國的決策。
到時,朝廷各部全力配合支援陳尋、韓翼。
為了迅速消滅蜀國,王秦暗中抽調了部分韓德、龍治麾下的精兵悍將,前往魚腹,增強韓翼一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