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戰鬥從清晨至黃昏,陳尋見夏賢軍力疲憊,死傷慘重,這才下令撤軍。
戰鬥虎頭蛇尾的結束,丁寧在城樓上研究了一天,終於看出了點門道。
漢軍大費周章,其實是想借他們的手,剷除夏賢。
黎煌問道:“丁先生,漢軍的意圖,您看出來了嗎?”
丁寧不敢百分之百確定,他以猜測的語氣說道:“漢軍應該是故意進攻易城,第一,嚇唬嚇唬我們,第二,消耗夏賢及其禁軍。”
黎煌不解道:“夏賢只有四五千人,值得陳尋如此勞師動眾嗎?”
丁寧道:“漢軍一直自詡仁義之師,此次入蜀,更是打著援助劉鼎的名頭,如果隨意找個藉口,滅了夏賢和這幾千禁軍,傳出去,不利於漢軍的名聲,日後再想攻打西川、東川,必會引起激烈的反抗。”
“他們藉著進攻易城為名,實則消耗夏賢,看似大費周章,其實很高明,從他們以夷制夷,內耗夷族的方略來看,漢軍是在為日後治理南川做準備,不出我所料,以後漢軍進攻西川,必是以南川為大本營。”
黎煌、李飛聽完丁寧的分析,深深的皺起了眉頭,如果一切如丁寧說的那樣,他們以後所面臨的壓力將是空前巨大的。
“漢軍拋棄夔門,轉而由南川進攻我蜀國,這比走夔門,雖然路途遙遠一點,但難度要降低許多。”
丁寧繼續分析道。
蜀軍弱小,臨敵大漢蒸蒸日上,又有強敵魏國環飼,前路堪憂。
丁寧的心裡,對蜀國並不看好。
他覺得,要想在兩國之間找平衡,維持國運,這是一件相當考驗政治智慧的事情。
劉焌不具備這一點,蜀國也很難找到這類人才。
他丁寧亦辦不到這件事。
當前能做的,就是走一步看一步。
李飛道:“既然漢軍要把夏賢送給我們吞掉,我們何必拒絕呢,讓我帶一支軍,今夜滅了夏賢!”
黎煌點頭贊同道:“不錯,小勝一仗,鼓舞鼓舞士氣,有利於振奮軍心。”
丁寧卻道:“夏賢是漢軍心中的一根刺,我們拔了他,不過一點小小的功勳,可如果不拔,就能讓漢軍得到一定的掣肘,這更有利於我們。”
丁寧從大局考慮,不贊同徹底消滅夏賢,“而且,我方才的分析,只是猜測,萬一漢軍以此為餌,誘我軍去偷襲夏賢,他們則在外面埋伏,待我們滅了夏賢后,再打我們一個措手不及,這可就是一石二鳥了。”
“所以,我們加強防禦,靜觀其變,才是最穩妥之策。”
李飛聽完丁寧的分析,頓時變得不耐煩了。
他是個武夫,不懂這些彎彎繞繞,一門心思只想多立戰功。
丁寧說的多了,反倒讓李飛聽得迷糊。
最重要的是,丁寧只是一個謀士,沒有實權,之前又犯了大錯,因此很受蜀軍將士的排斥。
李飛可不願聽丁寧的話,他決意出兵偷襲。
想到這裡,他看向黎煌。
黎煌是守城主將,一切決定需要他來最終定奪。
黎煌眼神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