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焌自然不會願意,可又不能拒絕不還,或者讓他們去找劉鼎要。
畢竟劉鼎是以皇帝的身份來借的,如果讓他們去找劉鼎,豈不是告訴他們,劉鼎仍是蜀國的合法皇帝嗎?
那他這個皇帝,算什麼?
劉焌一方面開始裁軍減員,減少支出損耗,一方面安撫地主豪強,許諾他們重利,儘快使社會得到穩定。
只有這樣,他才能集中力量,對付劉鼎和漢軍。
同時,他聽取了方伯的建議,派使者去大漢,希望透過和談的方式,勸說王秦調回軍隊。
當然,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總要試一試。
方伯還勸說劉焌,王秦已經先我們一步,拉攏了部分夷族,擴大了在南川的勢力,這對他們是很不利的。
因此,必須再次派人前往夷族,不再安撫,改為利誘,迫使他們加入己方陣營,對抗劉鼎和漢軍。
這些夷族,畢竟還是蜀國的一部分,只要條件可以,他們沒理由會幫助外人,來對付自己人。
當然,這只是方伯的個人看法。
夷族人可不是這樣想到。
他們從來沒有將自己當過蜀國人。
蜀國從立國之初一直到現在,對夷族採取的都是高壓政策。
逼迫夷族納貢繳稅服役等等,這些行為在夷族看來,是殘酷的剝削。
這些年來,隨著蜀國國力的衰弱,夷族不斷的發生暴亂,對抗朝廷的政策和命令。
漸漸的,夷族形成了半獨立狀態,朝廷對他們失去了統治,只能聽之任之,只要名義上仍歸屬朝廷就行了。
劉焌聽從方伯的建議,又派人遊說夷族各大部落。
向他們承諾,只要幫助朝廷收拾了劉鼎和漢軍,就允許他們稱王自立。
這樣的承諾,在夷族部落們看來,並不實用。
首先,他們目前的情況,和自立沒有區別,至於王的稱號,只是一個虛名,遠不如漢人答應的鹽鐵交易更實用。
黎煌率領五萬大軍,趕至蒙鎮,他先禮後兵,先是勸說劉鼎投降,漢軍迅速撤離蜀國境地,否則就要不客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