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國的成水華,憑著自己的手腕,清除了所有的敵對勢力,將魏國大權全部攥進手裡,老皇帝死後不到三年,成水華就隨便找了個藉口,廢掉了新帝,另立老皇帝最年幼的兒子曹焱為帝,並逼迫曹焱尊自己為尚父,至此,成水華成了魏國名副其實的太上皇。
按照輩分論,成水華是曹焱的姐夫,但成水華不顧倫理,愣是讓小皇帝尊稱自己為尚父,此事讓天下人瞠目結舌,對此議論紛紛。
一些忠魏的老臣,在朝堂上痛斥成水華的行為,聲稱要與成水華勢不兩立,但兵權為成水華所控,他們鬧得再兇,也翻不起浪花來,最終只會有一個結果,統統被成水華滅掉。
大權在握的成水華,將這些人流放的流放,抄家的抄家,可憐曹氏上千個皇室成員,無一人是成水華的對手,在成水華的威壓下,他們只能乖乖的做一隻被圈養的豬,混吃等死。
如果成水華只是做到這一步,那他只能算是個權臣,並不能稱之為世之梟雄。
真正讓成水華威震天下是從他廢帝,另立新帝,操縱朝局開始。
他招攬天下人才,不論出身,不分國界,只要有能力,都能在魏國一展所長,並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發展農業,重視教育等等,如此數年,魏國的國力有了大幅度提升。
為了進一步實現自己的理想,成水華在國內招募了三十萬精壯,配以重甲,進行操練,這就是魏國武士,與魏國的重騎兵一樣,成了所向披靡的利器。
磨刀需要磨刀石,成水華將第一個目標投向了南面的弱蜀。
他在充分準備了數年後,一聲不吭的朝蜀國下手了。
蜀國在北面的靈陽、新陽、當陽數郡,被魏軍攻佔,蜀國為之震動。
蜀國皇帝連忙派黎輝率兵抵禦,試圖奪回丟失的數郡。
黎輝率倉促集結的二十多萬大軍,在天棋關與魏軍激戰,被魏軍殺的一敗塗地,二十多萬蜀軍死傷過半,這一戰成了黎輝人生中永遠都揮之不去的夢魘。
魏軍戰勝蜀軍,本想乘勝追擊,但在這時,北面的雲國開始搶掠邊境,成水華不想兩線作戰,避免腹背受敵,於是同意了和蜀國就此罷兵修好,但已經被魏國佔領的城池、人口,自然就此屬於魏國。
蜀國吃了大虧,皇帝氣的大病,黎輝更是羞愧的沒臉見人,多年以後,他突襲舊楚,在光輝城又大敗一場,因為有過慘敗的經歷,所以黎輝挺住了戰敗帶個他的打擊。
成水華坐鎮西境,運籌帷幄,指揮大軍反擊雲國,幾十萬魏國重騎如蝗蟲般飛進雲國境內,殺的雲國各部屁滾尿流,俯首稱臣,從此不敢輕易靠近魏國,轉而將劫掠的目標只放在趙國。
魏國接連大勝,威震天下,儼然有天下霸主的姿態,誰敢不服?
趙國和沙羅就不服,武國當然也不服,但他孤懸海外,離得太遠,想交鋒卻沒有機會。
趙國暗中與沙羅聯手,同時進攻魏國,趙國本來是計劃聯同蜀國、雲國、沙羅,四國一起進攻魏國,處在包圍圈中的魏國如果四面受敵,必死無疑。
但是蜀國和雲國被魏國打的元氣大傷,兩國皇帝至今都沒緩過神,哪敢聽趙國的話對魏國動手,萬一失敗了,他們可就慘了。
即便蜀國和雲國畏懼魏國,沒有參戰,但趙國與沙羅出動的大軍依然是一個龐大的數目,趙國的聶來安率騎兵十萬,從北面進攻魏國,同時趙國派步軍二十萬,由東展開進攻。
沙羅的兵力就嚇人了,他們出動了近百萬人,步軍、騎兵等各式兵種,從西面浩浩蕩蕩的直撲魏國,負責偵查的魏軍斥候,據說見到這一幕,當場就被嚇死了好幾個。
面對如此複雜的形勢,成水華不慌不忙,他決定各個擊破,對趙國先採取防守,集中力量擊潰沙羅,再來對付趙國。
他命人死守趙國進攻的戰略要地,調動武士和重騎計七十萬大軍,與沙羅在兩國交接的棒子嶺決一死戰。
成水華親自坐鎮指揮,這一仗,賭上的是兩國氣運,誰敗了就等於完了。
上天是眷顧成水華的,雙方廝殺了數天數夜,在魏軍呈現頹勢時,突然出現強風,從東刮來,捲起漫天黃沙,拍打在沙羅人的身上、臉上、眼睛裡,魏軍趁機猛攻,一舉大破沙羅,沙羅人來時有百萬大軍,但在逃回國內後,只剩不到十萬。
如果不是趙國掣肘,成水華真想一舉滅掉沙羅,完成他制霸天下的第一步。
沙羅就此一敗,從此一蹶不振,再也不能與魏國相抗衡。
打敗了沙羅,成水華騰出手來,向趙國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