嚇得朝野上下人人自危,張華等大臣們更是不敢進言。
洪昆在距離淮京外百里的地方與金大猛成功匯合,他們此次的行動雖然失敗,但沒有折損一兵一卒,但在洪昆自己看來,他這也算是一種勝利。
可在楚四世、楊洪等人看來,洪昆和金大猛跟廢物簡直沒有區別,竟然連和王秦、鐵蒙作戰的勇氣都沒有,葬送了一次逆轉局面的大好機會。
洪昆和金大猛回到皇宮面見楚四世時,楚四世一言不發,面色冷如水。
楊洪在一旁惋惜道:“若是由我率兵前往,就算擒不到樂平郡主,也不會讓王秦和鐵蒙好過。”
洪昆和金大猛的不戰而退,在天下人看來,就是朝廷對朱繇的畏懼和認輸,原本還在觀望的世家門閥和官吏,瞬間就堅定了立場,和楚四世的朝廷劃清界限,堅決擁護朱繇組建新的朝廷。
楚四世的政令原本在淮京周邊地區還是能暢通無阻的,現在卻變得連在淮京都很難通行。
七萬禁軍和洪昆帶來的三萬將士,私底下都在討論未來的出路,朱繇要取代楚四世已是大勢所趨,他們這些兵將如果選擇為大楚盡忠,則只有死路一條。
更何況他們為之效忠的皇帝,連他們的軍餉和口糧都發不出了。
面對軍心思變的情況,楊洪感到無比的頭痛。
他是大楚皇室的一員,大楚河山有他祖先的鮮血和淚水,他不能眼睜睜的看著大楚毀於朱繇和楚四世之手。
楊洪拼勁全力,聯絡各地忠於朝廷的勢力,哀求他們幫助楊氏度過難關。
在這一點上,楊洪甚至比楚四世還要上心,可惜的是,各地手握實權的官吏們,早就準備歸降朱繇。
當然,也有極個別忠於楊氏的勢力或官吏,他們找站出來呼籲天下人反抗朱繇,擁護楊氏的統治,這種行為遭到了無數人的聲討。
淮京街頭,一群儒生聚眾聯名上書給朱繇,請他以江山社稷和黎明百姓為重,主動卸去大都督一職,並解散心腹部眾,上交兵權。
這件事鬧的非常轟動,暗地裡有朝廷在其中推波助瀾。
柯巴本想調兵進京將這些書生全抓起來,但最終還是放棄了。
請求書遞到了朱繇面前,引得朱繇哈哈大笑,命人將其抄寫千封,張貼至大楚各地示眾,從而引得各地百姓沸騰,紛紛大罵這些儒生,讀書讀壞了腦子。
“自古腐儒誤國,真是一點沒錯。”
一些人感嘆道。
皇宮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