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楚國願意,甚至可以派兵突襲至趙國的腹地。
萬幸的是楚國自開國皇帝后的幾任皇帝,全都沒有進取之心,只貪圖享樂,守著江北這塊重地卻不願利用。
但現在不同了,朱繇是一位有開拓野心的人,一旦徹底掌控大權,必定會效仿那些一統天下的大帝,積極開疆拓土。
趙國緊鄰楚國,必定會是朱繇的首攻目標。
因此,隨著朱繇的漸漸壯大,趙國皇帝越發寢食難安,奪取江北十四州,成了他當前執政的第一要務。
可惜,聶氏家族成了趙國的第一權族,經常掣肘趙國皇帝的施政和決策。
聶正邦不經朝廷同意率幾十萬騎兵南下,趙國皇帝雖然無奈,但也默許。
只要能奪取江北,不讓楚國在蒼江以北有立足之地,也算是間接實現了他的想法。
可惜就在這節骨眼上,突然爆出了聶正邦之弟,聶正波,勾結武國奸細,意圖在燕都發起政變,推翻石氏的統治。
就在政變前夕,聶正波的同黨蘇袁擔心政變失敗,會殃及自己,所以選擇了告密。
趙帝勃然大怒,立即出動御林軍將聶正波及其同黨全部抓了起來。
趙帝本想借此理由將聶氏一族一網打盡,奈何聶正邦手握重兵在外,一旦反攻燕都,趙國百年基業或都將此毀於一旦。
可謀逆之事古往今來都是不可寬恕的大罪。
如果趙帝不殺聶正波,那皇室顏面何存?
以後皇帝的命令還會有誰遵從?
石氏豈不成了天下人的笑話?
然而趙帝亦知道圖謀聶氏,必須循序漸進,不可徹底翻臉,因為時機沒有成熟。
所以,趙帝將聶正波謀逆一事暫且壓下,並以此迫使聶正邦回京,他要用這件事來奪取聶正邦的部分權利。
聶正邦得知弟弟聶正波和武國人商議發動政變,當場嚇得魂飛魄散,也顧不及江北這塊肥肉,趕緊率兵回京。
他的家人都在燕都,如果趙帝一怒之下,失去理智,將他滿門抄斬,那可就完了。
當然,聶正邦也明白,趙帝應該不會斬殺他的親眷,畢竟他聶正邦手上還有幾十萬騎兵,雙方若是反目,對誰都沒有好處。
聶正邦回京處理聶正邦的爛攤子,使江北避過一場大戰,對朱繇來說,真算是鴻運當頭,天神庇佑。
朱繇命朱蓬率五萬大軍,作為先鋒,率先返京,而他則在後方處理一些瑣碎的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