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夫長,那高城縣縣令劉波囂張跋扈,昨天我們去借糧還被他驅逐,這次去,他會不會刁難我們?”
“此一時彼一時,反賊隨時南下,高城縣首當其衝,成為危城,正是需要各方力量相助之時,量他劉波對我有意見,也不會在這緊要關頭髮作。”
黃華拿定主意,派他最得力的一個十夫長先去高城縣打前哨,並讓眾人趕緊回去督促民夫和士兵收拾。
王秦卻不這樣想,張淼與他相處好長一段時間,於他而言,亦師亦友,張淼的想法,他不敢說能全部摸透,但也能猜的八九不離十。
尤其是張淼的用兵方略,他主張對待敵人,在佔據上風時,須以雷霆萬鈞之勢徹底擊垮對手,不讓對手有還手的餘地及反擊的能力。
這和蜀國黎輝非常相似,唯一不同的是,黎輝沒有張淼冷靜,極容易被勝利衝昏頭腦,將雙眼矇蔽,從而做出錯誤的判斷。
張淼就不一樣了,歷經大起大落的他,在心境上雖然非常偏激,但這隻會讓他在對待敵人時更加毫不留情。
王秦覺得,如果他是張淼,在佔據河州後,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南下,追擊楚軍的主力,如今朱繇回京,由楊洪暫代大都督之位,正是楚軍軍心渙散,士氣低迷之際,若是不能趁此時機,打垮楚軍。
等到楚四世不要臉的再次啟用朱繇後,所謂的順天軍就將成為一個笑話。
依張淼的計劃,肯定是要趁楚軍大敗之際,第一,儘可能的殲滅楚軍主力部隊,第二,不斷向南推進,最好能打到蒼江,佔據蒼江以北之地,與楚國劃江而治。
這應該就是張淼的戰略方針。
但江北十四州,乃是楚國賦稅重地,雖然只佔楚國疆域五分之一,卻是楚國財政的三分之一。
不僅如此,江北民風尚武,是楚軍精銳的來源。
一旦丟失江北,楚國從此將無力與北方的趙國爭雄奪霸。
在面對西方的蜀國,也會處於劣勢。
就連東海上的武國,都要渡海而來,咬楚國一口。
所以,楚國朝廷絕不會坐視江北的割據分裂,必會全力鎮壓範閒,從而重新掌握江北。
從楚四世調動兩百萬民夫,去河州修建長城,抵禦趙國騎兵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江北在楚四世心中的地位和重量。
王秦敢肯定,張淼在謀劃戰局的時候,第一步還沒進行的時候,第二步和第三步都已經計算準備好了,此時去高城縣根本無濟於事。
說不定順天軍早就打到高城縣城下了。
兵貴神速,這同樣是張淼一直對王秦反覆強調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