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道子早年行筆較細,風格稠密;中年雄放,變為遒勁,線條富有運動感,粗細互變,線型圓潤似“蓴菜條”,點劃之間,時見缺落,有筆不周而意周之妙。
後人把他與張僧繇並稱“疏體”,以別於顧愷之、陸探微的勁緊聯綿較為古拙的“密體”。
據載吳道子曾於長安、洛陽兩地的寺觀中,繪製壁畫多達300餘堵,奇蹤怪狀,無有雷同,其中尤以《地獄變相》聞名於世。
吳道子的繪畫具有獨特風格,其山水畫有變革之功,所畫人物衣褶飄舉,線條遒勁,人稱蓴菜條描,具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被譽為“吳帶當風”。
他還於焦墨線條中,略施淡彩,世稱“吳裝”。作畫線條簡練,“筆才一二,象已應焉”,有疏體之稱。
蘇軾曾稱讚他的藝術為“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吳道子所寫衣褶,有飄舉之勢,與曹仲達所作外國佛像,衣紋緊窄,喜用焦墨勾線,略敷淡彩於墨痕中,足顯意態,又稱“吳裝”,名作有《地獄變相圖》。
他兼工山水,描繪蜀道怪石崩灘,很有名氣。
吳道子的山水畫多存於寺院的牆壁之上,現在大多絕跡,我們只能從歷史文獻中感受這些畫作的藝術風貌。
吳道子的山水畫行筆縱放,風格肆縱豪放,氣勢磅礴。他畫山水注重線條,並充分運用筆線體現“疏體”風格,描繪有骨氣的寫意山水。
張彥遠認為:“山水之變,始於吳,成於二李。”
蘇軾認為:“畫至吳道子,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
吳是“畫塑兼工”,善於掌握“守其神,專其一”的藝術法則。一代宗師,千古流傳!
在民間也有很多關於吳道子山水畫的傳說,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吳道子一日畫盡三百里嘉陵風光的故事。
傳說天寶年間,唐玄宗想看嘉陵江的綺麗山水,命吳道子去寫生。
吳道子非常高興,盡情的遊歷觀光,等回到長安時兩手空空。
唐玄宗問其緣由,吳道子說:“我沒畫在紙上,都記在心中。”
果然,不出一日,吳道子就憑藉記憶在大同殿的牆壁上,畫出了三百餘里嘉陵江山水風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可見,吳道子畫山水,不是單純的臨摹和複製,而是注重本身對山水景物的感受與融合,並透過感受作畫。
他的這種創作方式,被後來的畫家張璪總結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在我國繪畫發展史上,吳道子是一位了不起的改革家,以豪氣的寫畫開創了盛唐豪邁的畫風,成為開宗立派的一代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