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安排停當之後,我超過沿著山脈南側前行的工匠聯隊,先行到達指定地點,再次下水,摸清了渭水水底的地形。上岸後畫草圖,制定出具體的施工方案。
待工匠們趕到,按照工種進行分工,木匠伐木,製造地樁、橫杆,石匠帶著泥瓦匠以及鐵匠們先去採石頭。兩個時辰之後,原材料基本準備完畢,通水性的匠人紛紛下水,每隔兩米一根,將近十米長的木樁打入河底,每根木樁的下游方向,以同樣長度的木樁斜著支援,然後用鐵匠們帶來的長釘子,往木樁上釘兩米多長的橫樑,橫樑上下間距約二十厘米,以保障水流通暢。
遠遠望去,下游西涼軍營方向已經打起來了。濃煙滾滾,應該是林沖帶府兵在縱火。
大號柵欄構建完畢,所有匠人開始往水裡運石料,按照泥瓦匠的指示,在柵欄內側砌石牆,都是三十厘米見方的中等石頭,容易搬運,又不會被衝出柵欄縫隙。
等到子夜的時候,木石結構的大壩終於初具規模,因為石頭之間有縫隙。並未完全將水流斷掉,但足可以保證大壩上游開始慢慢蓄水,我讓大部分匠人回潼關,只留下一百名水性好計程車兵和匠人,躲在林中秘密看守,其中有兩個是王府信鴿隊計程車兵。
天破曉時,大壩上下游的水面落差,已近五米,水漫過大壩頂部,致使渭水的流速、流量基本恢復正常。我滿意地回了潼關城,林沖已經回來了。傷亡了幾十名府兵,不過此次渡河破襲。戰果累累,燒掉了西涼軍5處糧草屯放點,殺敵百餘人!
那邊的西涼軍被折騰得夠嗆,河這邊的南山軍也沒閒著,一直在搖旗吶喊,並且開啟罵戰模式,兩軍隔岸對罵了一夜!現在雙方都已疲憊不堪,炊煙裊裊,但大部分軍卒氣息平穩,都在補覺。
我策馬出城,在南山軍營中巡查了一圈,又來到渭水邊,隔河觀察,除了不知道從哪兒射過來的兩支冷箭,對面的西涼軍營靜的出奇。
等到大概上午九點的時候,南山這邊的將士紛紛起床,開始操練,而西涼軍不為所動,營中還是一片安靜,這有點不太正常,是不是要準備進攻了?
這種靜默一直持續到中午,豔陽高照,氣溫出奇的高,地面溫度超過四十度,南山軍吃過午飯,都躲在陰涼處避暑,這時,我發現西涼軍中氣息開始湧動,但是登上了望臺看過去,卻看不出什麼來。
我也有點困了,就在瞭望臺下打盹,剛要睡著,突聽頭頂上方傳來哨兵的號角聲!我縱身上臺,只見對面西涼軍大營裡面,突然集結起來數萬部隊,扛著事先製造好的木筏,一起朝渭水岸邊衝了過來!
果然是要渡河突襲!
我跳下了望臺,解開戰馬側面的鳥籠,將信鴿放了出去,依照先前約定,大壩那邊計程車兵們,見了信鴿就會挪開水下支援木樁的木頭,上游水壓足夠將沒有支撐的大壩沖毀,我用樹枝測試過,渭水上游的流速約為3米每秒鐘,大壩距離潼關約10公里,洪峰衝過來,需要一小時左右。
看看南山軍是否頂得住這一小時吧,我實在是沒有其他的辦法了!
當西涼軍渡河部隊到達渭水邊的時候,南山軍的弓箭部隊已經集結完畢,開始隔岸射擊,但是上文說過,西涼步兵都有大盾,渡河兵亦是如此,故而弓箭對他們作用不大,整個河岸瞬間被西涼人的木筏佔據。
南山步兵已經列隊河岸,準備跟搶灘登陸的西涼兵肉搏,但我發現,最前面的西涼兵將木筏放入水中之後,並沒有士兵上木筏,木筏後面計程車兵在大盾的掩護下,奮力拽著木筏,儘量保持木筏方向與河水垂直,而第二排木筏也運到了岸邊,頂在了前面的木筏上,說來也怪,剛頂住,第一排木筏馬上就停止了往下漂的趨勢。莊圍低號。
我又躍上了望臺,仔細一看,哎呀,不好!西涼人不是要用木筏渡河,而是要搭建浮橋!他們的木筏,首尾兩端,跟長城的牆垛一樣,犬牙交錯,兩隻木筏可以咬合在一起!
很快,第三排木筏被運送到岸邊,與第二排木筏咬合後,西涼兵將前兩排木筏推進水中,每條木筏上有幾個士兵,在盾牌掩護下,似在用繩索固定木筏連線處,浮橋又向前延伸了數米!
木筏左右間距幾乎是零,被水衝得相互擠壓在一起,讓浮橋更加牢固!這邊的渭水寬度只有一百五十米左右,而西涼軍後面扛著木筏的步兵正源源不斷地衝過來,不多時,第三排木筏也下水了!
木筏上面插滿了南山軍的白羽箭,但這顯然沒什麼卵用!
按照他們的速度,用不了二十分鐘,浮橋就能延伸到河這邊!浮橋並不可怕,踩著浮橋衝過來的西涼步兵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西涼軍營中,正在列隊集結的重灌騎兵部隊!待浮橋搭建完畢,騎兵完全可以如履平地的大規模衝過河來!
我讓哨兵騎著我的馬,去中軍大帳將這一情況報告給皇太子和肖丞相,他們在地面未必能看見西涼軍的小動作,因為在木筏上固定作業的西涼士兵,都被大盾給擋住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