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風雲錄
第七卷 血戰西南
第四章 兵受重賞將封伯
第五節 爭端(二)
在如何封賞通州鎮總兵官劉雲威以及數萬漢威軍將士的問題上,朝中大臣基本上分成了兩大派,魏忠賢和葉向高各領一派,雙方圍繞著封賞問題彼此爭執不斷、互不相讓。
天啟帝為此也是非常煩惱,既不想按照葉向高的方案冷落了漢威軍將士的軍心士氣,讓天下人議論朝廷伯恩寡義;同時也不想按照魏忠賢的方案那樣,重新弄出一個武勳階層來,將本就黨爭不斷的朝局再弄出什麼動靜來。思來想去之後,天啟帝一時之間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就這樣僵持了幾日之後,天啟帝忽然想起了遠在山海關的兵部尚書、薊遼總督孫承宗,想要向自己的這位老師徵詢一下意見。於是,天啟帝便寫了一封手書,派人火速送到了山海關。
山海關,薊遼總督府。
孫承宗看著書案上先後送到的三份手書,重重的嘆了一口氣,暗道:“國朝好不容易迎來了一場大捷,原本因為遼事低迷的軍心士氣剛有了一些起色,朝中大臣不是大張旗鼓的嘉獎有功將士,而是各懷心事,彼此之間爭執不斷、徒增爭端。長此以往的話,只怕是國事會越發的艱難啊!”
孫承宗書案上的三份手書分別是天啟帝、魏忠賢和葉向高派人送來的,三人都是就封賞劉雲威及漢威軍將士的事情徵詢孫承宗的意見。畢竟孫承宗是兵部尚書,同時又是領軍在外的一方統帥,在此事上他的話分量極重。
從內心的想法來說,孫承宗是贊同魏忠賢的方案、反對葉向高的方案的,但是天啟帝的態度卻讓一貫心直口快的孫承宗有些猶豫。現在劉雲威已經處在武人的巔峰了,而且手中還掌握著大明最為精銳、最為能征善戰的二十萬漢威軍(包括十萬屯田兵),這已經引起了天啟帝的警覺,畢竟任何一位帝王都不會允許手下出現擁兵自重的權臣。
“可是,現在建奴之禍愈演愈烈,怎能在這個時候開罪劉雲威?”
孫承宗冥思苦想著,一時之間也是想不到合適的辦法,面對書案上的三份手書不由皺起了眉頭。
就在這時,門外侍衛稟報道:“啟稟大人,通州鎮總兵官劉雲威派人送來了一封手書。”
孫承宗一聽頓時來了精神,暗道:“這個劉雲威訊息怪靈通的嘛,就不知他如何說了!”
“將人帶進來。”
“是!”
片刻之後,孫承宗在偏廳裡見到了前來送信的袁明軒。因為二人之前在京城內有過一面之緣,並且孫承宗知道袁明軒並未隨軍出征四川,便有些吃驚的問道:“袁大人,你這是從何而來啊?”
“哈哈,啟稟督師,下官是從通州趕來的。只不過在幾日之前接到了我家將軍的急書,讓我將一份手書親自轉交給督師。”
說完之後,袁明軒便從懷裡掏出了一份手書遞給了孫承宗。
孫承宗接過手書之後,先是命人給袁明軒上茶讓其稍後,然後便開啟書信讀了起來。
“督師明鑑:
雲威此番率十萬將士血戰叛逆原為武人之本分,得幸將士用命方能克敵制勝,救得一方百姓、立下些許戰功。如今雲威已是一鎮總兵,心知自己早已升無可升,立功之後如不能加官,朝廷只能進爵,但云威手握重兵豈可輕易加封爵位?朝廷之難處吾亦知之!
功必賞、過必罰自古皆然之理,朝廷之難在於雲威之功不可不賞,但又賞無可賞。近來朝堂之上的的爭論雲威也有所耳聞,深知如此下去,不但朝中同僚會彼此生隙,對我通州鎮及漢威軍將士亦是百害而無一利。
故此,雲威自請將漢威軍分兵駐守於通州周邊各地,只留標兵營鎮守通州本城。各戰兵營駐守各地期間,所需糧餉、兵備均由通州鎮提供,但是通州鎮無權調動各營兵馬,只在遇到戰事朝廷徵調大軍出戰之時,視情況調動各營大軍出征四方,以此來消除朝廷各方的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