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五年,二月初一,遼東鎮江堡。
鎮國公劉雲威定下的集結期限已到,此番出征朝鮮國的右路大軍已經在鎮江堡集結完畢,各路兵馬齊聚,一時間鎮江堡外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右路大軍主將遼陽鎮總兵官吳興眼見各路大軍都已經到齊,便下令在鎮江堡內升帳,召集各路大軍主將中軍議事。
設立在鎮江堡內的右路軍中軍,吳興一身戎裝坐在上首。而下方,遼南總兵官李定國、泰寧總兵官高宏光、海西總兵官皇甫明、塔山總兵官艾能奇、宣府總兵楊國柱緊挨著吳興依次落座;陷陣營等各軍參將數十人坐在眾總兵的下首,整個中軍都是鐵甲粼粼、英氣逼人。
吳興見眾將已經到齊,便大聲說道:“今日,各路大軍已經齊聚鎮江堡,本鎮既為鎮國公任命的右路軍主將,那便開始行使大軍主將之職責!還請各位同袍多多支援!”
話音剛落,李定國、高宏光、皇甫明、艾能奇、楊國柱率領下首數十員參將一齊起身抱拳,大聲說道:“我等謹遵吳總鎮號令!莫敢不從!”
吳興微笑著點了點頭,說道:“既然有諸位的鼎力支援,那本鎮就開始履行職責了。”
“請吳總鎮下令!”
“本鎮命令,遼南總兵官李定國所部及泰寧總兵官高宏光所部夜不收全部出動,探查朝鮮國平安道西道的具體情況。”
李定國和高宏光聞言齊聲領命:“得令!”
“本鎮命令,海西總兵官皇甫明所部、塔山總兵官艾能奇所部夜不收全部出動,探查朝鮮國平安道東道的具體情況。”
皇甫明和艾能奇也是齊聲領命:“得令!”
“此外,本鎮麾下的陷陣營夜不收將士也會越過鴨綠江,協助各營夜不收將士進行探查。”
說完之後,吳興便對宣府鎮總兵官楊國柱說道:“有勞楊總兵負責船隻的徵集事宜,十五日之內,務必籌集到一千艘船隻!”
楊國柱聞言立刻起身說道:“請吳總兵放心,本鎮一定按時籌集到足夠的船隻!”
吳興點了點頭,說道:“本鎮已經上報鎮國公我右路大軍按時集結完畢,並且請示鎮國公大軍出兵日期。本鎮估計這出兵日期最快也要一月之後,所以咱們正好趁著這段時間摸清朝鮮國的兵力部署情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在此期間,各路兵馬不光要完成本鎮佈置的任務,將士們的訓練也不能鬆懈,各營兵馬都要嚴加訓練,不可有絲毫的懈怠!”
“得令!”
此後十日之內,明軍右路大軍夜不收大舉渡過鴨綠江,在朝鮮國平安道西道、東道橫行無阻。這些夜不收將士不光四處探查朝鮮兵馬的部署情況,更會時不時的對發現的朝鮮國兵馬進行突襲,遇到朝鮮軍囤積的糧草、輜重也會趁機焚燒。一時之間,朝鮮平安道境內風聲鶴唳,朝鮮國舉國震驚。
其實,早在鎮國公劉雲威率領三十餘萬明軍將士橫掃遼東,一舉剿滅滿清韃虜的時候,朝鮮國就已經意識到,自己將大明這個前一任宗主國給徹底得罪了。
此時朝鮮國國王名叫李倧,是朝鮮宣祖庶五子元宗李枎的長子,朝鮮光海君庶侄。
當年清軍出兵朝鮮國,威逼李倧下令朝鮮國脫離大明、投靠滿清的時候,李倧的心中可謂是十萬個不願意。畢竟在李倧的心中,大明可是華夏正朔,是天朝上國,就算是再不濟那也是朝鮮國的再生父母(萬曆抗倭援朝之戰再造了朝鮮國),怎可在韃虜的威逼之下棄明投暗?
可是,李倧在清軍強大的武力威脅之下,在兩班大臣的慫恿之下,還是低下了頭,宣佈朝鮮國不再是大明的藩屬,而是向大清稱臣納貢。
李倧在脫離大明之後,心中一度非常惶恐,畢竟大明的威壓由來已久,已經是根深蒂固的感覺了,不可能在段時間內改變,李倧非常害怕大明會發兵問罪。
但是,讓李倧感到出乎意料的是,大明對此沒有絲毫的反應,不但沒有興兵問罪,而且還在滿清的攻勢下丟城失地,幾乎將整個遼東都丟掉了。這樣一來,李倧的心中便升起了別樣的心思,認為朝鮮國也許可以在明清開戰的時候漁翁得利、左右逢源。甚至運氣好的話,李倧認為自己可以帶著朝鮮國走向強大,重建唐時高句麗的功業,一舉吞下遼東之地!
正是出於這種野心,在皇太極準備和大舉反攻遼東的劉雲威展開決戰之時,李倧積極發兵響應了皇太極,企圖在這場大戰之中撈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