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說完對面書生的衙役,可能是發現他往那邊看,已經跑到他考舍外面緊迫盯人了。
此時,雖然距離有點遠,但陸正田和陸承安,都是同款的動作表情。
院試的考卷上,是無需寫姓名的。
等答完試卷,提交時,只寫座席號就行。
大家這會拿到的答題用紙上,有填寫姓名的貼紙,稱為“浮票”或“浮箋”。
貼紙與封面的接合處,按有三個印章。
這浮票自己保管,考試結束後,只提交寫有號碼的答卷。
待日後成績發表時,合格者需要透過提交浮票,來證明是合格者本人。
陸承安揭下浮票,妥善的放好後,揉了下臉,就看向因為考生還沒全部進入,正在忙碌著的陌生學政和一眾考官。
待到天色漸亮時,所有的考生才全部進入考院。
學政和其他監考人員,開始按照院試製度,開始各自忙碌起來。
隨著陌生的學政說完感謝皇恩等一些必要的話,這一年的院試,也正式開始了。
第一場正試,試以兩文一詩。
第一道試題是四書題,每個縣的考題都不一樣。
考題用大字寫在牌子上,由衙役舉著,隨著他們來回走動,讓考舍內的考生看的清清楚楚。
陸承安仔細看著屬於青山縣的四書題,確定自己沒看錯後,才思考起如何破題才能將文章寫的精彩。
很快,他就有了打算,開始伏案寫了起來。
手速和腦速配合得當,陸承安沒花多長時間,就將自己滿意的四書文寫完。
略作修改,他仔細的將文章謄寫在答卷上,接著,就抬起頭四處打量起來。
大周的院試,倒不是需要每場考三天。
院試只考兩場,每場考一天,雖然花費的時間比縣試和府試都短,但考的題明顯增加了難度。
而且,院試是天黑時交卷,倒是沒了縣試府試時可以提前交卷的情況。
也就是說,不管答題多快,也要等到晚上考試結束後,才能離開考院。
而陸承安在答完題後,甚至跟巡考過來的學政都對視了好幾次,才等到了第二道題。
此時,已經是開考後大約一個時辰,也就是約兩個小時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