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裡營建了自己大名的京師。
從那之後,大明的都城,就留在了那裡。
應天成為了陪都,大明的兩京制,也至此正式開始。
他自然能夠明白,老四為什麼執意要遷都。
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北平那裡是他的封地。
他在那裡經營了很久,過得舒服。
在南面這裡牽制太深。
總會覺得不穩。
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則是老四的靖難,以及成功後持續性的削藩這些做法,導致自己所以藩王為核心所鑄造出來的,防禦北面的一道道的防線,被撕扯了一個粉碎。
而北面草原那裡,又不得不重視。
經過了四年的靖難,那邊不少又變得不老實了。
他需要解決北面的問題,
將京師給定居在那裡,很顯然是更加有利於進攻。
除了這些之外,還能夠更加有效的彌合南北之間的裂痕。
能夠將南北融合的更好。
但是老四這麼做,也同樣有著其他的缺點
比如京師過於靠北,直接弄成了天子守國門。
再比如,那裡距離兩浙等江南富庶之地,太遠了。
後期大明這裡收不上賦稅,和他的這個決定不無關係
任何一個決定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只有利益沒有壞處。
朱元璋執政這麼多年,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
早就已經不會天真的想要找什麼面面俱到,能夠把各方都給照顧好的政策。
所以到了現在,他已經不再進行遷都了。
今後大明的都城,就是應天這裡了。
這可不僅僅是因為,他認識到了他的真正龍興之地不是老家鳳陽,而是應天這裡。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是透過梅殷的出現,看到了一條和之前截然不同的路。
這條路,不再僅僅著眼於大明國內,還通向了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