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琦小人!楊琦小人!”
“支援黃巾!殺貪官!”
太守的聲望快速下跌,所有的壞事似乎都攤到了他頭上。
官府和黃巾的衝突越鬧越大,太守也得到了一部分支援。
“黃巾刁民!毀家劫舍!人人得而誅之!”
兩邊的樑子越結越大,所有人都在盼著打一場,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但楊琦和劉闢卻始終只是對峙,未曾交手。
雙方都不知道對面在顧忌什麼。
楊琦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在帳篷前空望了一夜的月亮,第二天清晨,便頂著滿眼的血絲,一人一騎,孤身闖到了黃巾大營前。
“我是汝南太守,請讓我入營去,這都是誤會!我要和你們渠帥講話!”
劉闢正拿不定主意,便放他進來。
二人一陣密談,雖然楊琦一再解釋這甲冑是有人私自偷運,與他無關,但面對劉闢手中的令牌,他無從辯解,這意味著他的貼身隨從裡有人叛變了。
劉闢顯然不信楊氏的貼身隨從會叛變,所以這件事從一開始便解釋不清楚。
楊琦深吸了一口氣,既然誤會無法化解,那就直接用這個誤會做條件。
令牌就交給劉闢保管,楊琦還寫下了字據,作為楊琦的一個把柄,雙方達成初步信任的基礎。
明面上的談判條件,是讓汝南黃巾派人出來,擔任縣衙武官之一,以作日後監督,換取現在各地黃巾暴亂的平息。
暗地裡,劉闢則手握這個把柄制約楊琦,一旦楊琦毀約,他隨時可以拿這個去公車署舉報,說他勾結賊寇,私運甲冑,養寇自重,楊氏一門立馬就會遭遇重大打擊。
楊琦滿臉欣喜地離開,總算遏制了事態。
劉闢也緩緩地鬆了一口氣,有這個條件打底,自己可算有理由制止下面的黃巾各部各曲了。
波才和彭脫死後,汝南黃巾群龍無首,面對劉闢的渠帥身份,自覺帶有一絲服從性。
何況劉闢還不遠千里,從青州運鹽換糧來改善他們的生活,更別說帶來了督軍渠帥的囑託以及三公將軍的遺命。
黃巾軍雖降,太平道仍在,黃天依舊眷顧眾人。
動亂逐漸平息下去,劉闢也掐著楊琦的把柄,離開豫州,前往南陽,檢視荊州黃巾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