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戰戰兢兢跪地表示,朝鮮既屬大周,她的母國就是大周。正如一棵樹,朝鮮是枝幹,若想要長得繁榮昌盛,全賴大周這樹幹和根系的支援。若無大周的庇佑,枝幹早已無存,不能成長,也沒法收穫。這份恩情不敢忘,所以枝幹唯有努力將收穫的鮮花和果實再次迴歸根系,回報大樹……
這樣的答案無疑是完美的。皇帝面上的怒氣頓時消散。
“所以文蘭不回去,不過文蘭願意給父王母后修書一封,向他們反省今晚之過,望皇伯伯看在我父王面上,別將文蘭送回……”
“朕只是關心你一下,何必這麼緊張?朕把你當自己女兒看,心疼還來不及呢!瞧把你緊張的,起來吧!”皇帝似一切未發生,親自扶起了文蘭……
聽到這處,程紫玉笑了起來。
皇帝的反應都在她的預料之中。
皇帝太精明瞭。
他就是故意給了文蘭一個機會。文蘭是聰明的,主動表態了所謂的樹和幹之說,話裡話外都表示願意“回饋”大周。
而即便文蘭是笨蛋沒領會皇帝意圖,後果也是一樣的。皇帝一定會找了使臣跑一趟朝鮮,將文蘭這些日子所有的胡鬧之處都一字不落傳達給朝鮮王。
詢問意見也好,討要說法也罷,到時候朝鮮為了平息雷霆之怒,同樣會有所表示。
若皇帝真惱了文蘭想出手,在事發後便不會將這事歸咎為“誤會”,當時便應該發落了文蘭……
所以皇帝一早便有了自己的主意。
這才是大周皇帝!他能容忍兒子們在前朝的相鬥,自然也無所謂後院的相爭。文蘭怎樣他並不在意,關鍵在於文蘭能給大周帶來多少利益。
文蘭識相,除了主動表示了回饋之情,還表達了願修書朝鮮反省之意,可想而知,朝鮮王收到這封書信後,為保聲譽和女兒前程,也一定要大出血一番……
皇帝的算盤比商人打得還要響!
文蘭是朝鮮王夫婦最疼愛的掌上明珠,若將文蘭退回去,朝鮮又無其他適齡公主,屆時補來的貴女自然也就不如文蘭有利用價值了。所以哪怕是為了長久考慮,只怕皇帝也從未有過遣返文蘭之意……
此外程紫玉也知曉,這次文蘭身後的陪嫁不少,甚至有一座金礦,足見文蘭在朝鮮的受寵程度。就衝這一點,皇帝也必須要將文蘭留在大周皇室。
且東北路里蠻夷不少,大周與朝鮮一直都是聯手合作,加之海上倭寇之擾,大周與朝鮮幾十年如一日地保持了一片和睦。
所以皇帝哪怕對文蘭再厭惡,也絕對不會為了這麼點小事而讓兩國有生出罅隙的可能。
想來文蘭也是早就想通了這一點,才既敢在皇帝面前求賜婚,又敢囂張對王玥出手。說穿了,就是她知道自己有叫人割捨不掉的價值,才敢有恃無恐罷了。她清楚,只要鬧得不過分,皇帝都會對她睜一眼閉一眼。
當然,她是聰明人,今日若不是被算計,她也不至於馬失前蹄,吃了這麼個暗虧……
而在皇帝與文蘭達成了“共識”後,他兩人之間的氣氛一下便輕鬆又融洽了起來。
皇帝索性將皇后和昭妃的來意跟她挑明,又直言因著她的過分,他不好包庇,所以她得暫退一步。
文蘭聽懂了。其實從太后被昭妃那一慫恿,皇帝對太后的一應承,她就知道難逃這個結果了。雖有這個心理準備,可當這個暗示從皇帝口中道出後,她還是不甘又惱火,她想手撕了昭妃的心都有了。